樟木头:耄耋蔡伯斥资200万重建“仁孝亭”赓续家国情怀

樟木头
+订阅

樟木头镇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其中“仁孝亭”是抗战胜利后,樟木头历史名人蔡丽金为纪念其父亲蔡锡传为乡殉义所建。经过多年的筹备,3月8日,笔者获悉,今年89岁的蔡丽金之子蔡福祥斥资200多万元正着手选新址重建“仁孝亭”,了心愿传孝道,赓续祖孙三代家国情怀。

尽孝道 为父建“仁孝亭”纪念

时间回到1945年春,在东莞驻守的日寇为防盟军登陆,调兵往澳头,一路上抓民当挑夫。

时间回到1945年的春天,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寇面临战败,但在中国侵略的日寇仍垂死挣扎。

在东莞驻守的日寇为防盟军登陆,调兵往澳头,一路上抓民当挑夫。

蔡锡传知道日寇进村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立马组织村民到山中躲避,特别是年轻人,自己却在村里留守。

蔡锡传认为自己已60多岁,年老而无利用价值,即使被日寇看到也不会把他带走,于是待大家都安置好后才离开。

残暴的日寇来到赤山村时,并没有见到年轻人,恼羞成怒的日寇便抓走了蔡锡传去当挑夫。

不曾想,凶狠的日寇对待挑夫也毫无人性。为了赶路,日寇对挑夫拳打脚踢,皮鞭交加。

途中,趁着日寇不备,身负重伤的蔡锡传凭借熟悉地形成功逃脱了。但,遗憾的是,因年老体弱且受重伤,加之饥寒交迫……最终,蔡锡传在离家不远的谢岗镇定公岭倒下。

蔡锡传不幸殉义,赤山村民悲痛万分。

此时,远在广东高级法院作检察官任职的蔡丽金,听到父亲殉义的消息后,心里无比的悲愤……在匆匆安顿好父亲的身事后,蔡丽金又赶往广州高院,因为他有一项重大的任务要做: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田中久一。

两年多后,蔡丽金决定在父亲殉义的地方(裕丰社区赤山村与谢岗镇交界的定公岭上)建一座纪念亭,取名仁孝亭。

同时,仁孝亭既是作为提醒世人不能忘却国耻,也是让人们化悲痛为力量一个载体。

将花费200多万元重建“仁孝亭”

“可惜的是,仁孝亭却毁于1958年冬大办钢铁年代。”对于这段经历,蔡福祥没有过多的阐述。他说,幸好当年“仁孝亭记”的碑石被寻回并保管……

当年的烽火和家国情怀仿佛就发生在昨日……每每想起“仁孝亭”,痛心疾首之感随即袭来,多年来让蔡福祥寝食难安。

于是,蔡福祥与家人商议之后,毅然决定寻找新址重建“仁孝亭”,以继承这份沉甸甸的孝道,同时向后代赓续国家情怀。

朝阳升起,微风拂面。走进裕丰社区赤山村后山的健身公园,一棵超过两百年的老樟树枝叶葱茏,在暖阳的照耀下彷如守护神一般屹立着……而蔡福祥要重建的“仁孝亭”就在这老樟树旁。

公园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浇灌柱体。从施工图纸上看,占地约30平方米的“仁孝亭”为六角亭类型,高度约为7.13米,宽度约为5米,加上在周边设置一些简单的配套设施,预计2个月即可完成整体施工,工程预计花费将近200多万元。

为了原样重建“仁孝亭”,蔡福祥这些年花费了很多心思在亭子的建造工艺上。

“筑体使用传统的钢筋水泥最多保存50年,而使用特别是用材寿命将更长久。”蔡福祥介绍说,届时工程会专门聘请福建工匠负责镌刻碑文,聘请北京工匠负责雕刻石狮,用清远连州青石铺设地板和制作座椅……以求“仁孝亭”长存。

通讯员:邹俊圣、蒋鑫

阅读延伸:

“仁孝亭”碑文

士处卅里名不登仁版无理民之责所可建白者施于家曰孝弟施于人曰睦娴任恤庸行焉耳至于坚苦亢烈行见必其遭时之穷危身为众以旱处患者也不然飘节自将而死不失义者也当其欷觑感发致命遂志祗行心必安非以求称于世即其后嗣奉将承应为先型图不朽固发乎孝思而不能自己亦非标榜义门冀动众以声诸金石岂以为泰呜呼此见人心之同然天命民灵今世犹未泯焉吾邑蔡锡传先生居石马乡之赤山村乡无近若在远皆薰其德勉为善良民国三十四年春倭寇以太平洋战争失利狼奔豕突躏惠阳海丰防盟军登陆所至拉民夫迫服役犯石马乡时先生疏散诸丁壮已独留守已而为倭得终不屈遂殉义谢岗村定公岭下其今广东省高等法院检察官品三君以三十年秋就先生殉义处建亭纪念用昭先德徐将军庚陶以先生具仁孝之勇品三君行孝者之事为颜其亭曰仁孝亭于义允矣余忝宰本邑喜先生行谊既为乡邦光而摩厉世俗化示词闻尤于斯有籍则所为阐扬幽光兴来者观感而资则效宁得忍然无意哉思厥古昔有党正族师闾胥以书民尚书日唆民用章书之从彰也斯制久废民之有行者用是音而弗彰故昂者抗倭用兵九载其慷慨死节者多有惟褒翁之典鲜及于下吏若夫士庶几无得与然则名绩之不上达熟使然耶逝者长往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