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丝、卷丝、跃丝、焊接、固化……在广宁县横山镇“广府金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培训基地,年过八十的陈金妹与20多位姊妹埋头苦干,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经过深加工后,这些产品将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广宁县横山镇“广府金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培训基地,年过八十的陈金妹与20多位姊妹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 通讯员供图
在主题为“传承手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上,“广府金绣”工艺与模式创新项目获得初创型团队组亚军。项目负责人袁辉介绍,目前已在3省11个村镇、社区成立了“‘广府金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培训基地”,帮扶当地民众实现居家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金绣”是一种运用金属丝线替代画笔对物象画面进行造型,运用盘丝、卷丝、跃丝、叠丝等造型技法,通过施胶焊接固化、上光等辅助工艺在不同材质的载体上进行艺术创作,因该工艺诞生于广府发源地“肇庆”,故称之为“广府金绣”。
“广府金绣”作品。 南方+ 施亮 拍摄
2016年,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成立“广府金绣”工作坊,其定位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手工艺产品开发平台。
在发展过程中,该工作坊不断引入新材料,创新新工艺,积极探索“一坊一品”模式,先后与端砚、玉器、陶瓷、屏风、漆艺、饰品、家具、纤维编织等多种工艺联动结合,成立了多个子工作坊。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府金绣”工作坊,女生们制作文创产品。 南方+ 施亮 拍摄
截至目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肇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工贸学院等省内多所大中专院校陆续设立了“广府金绣”工作坊,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社会服务等方式,累计带动4360余名大学生实现“匠心”情怀的培育,以及“双创”能力的提升。其中女性大学生占比超85%,突破3700人,开启了大中专院校女性主体下的手工艺品开发与产业化新模式。
据悉,现有各类专业的“广府金绣”产品制作人员470余人,小件产品实现了月20000件的制作能力,大件产品突破月3000件的制作能力。“‘广府金绣’手工艺文创产品已初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府金绣”基地负责人袁辉告诉记者,低门槛的工艺、丰富的产品类别强化了输出能力,使项目模式可复制,项目的社会服务能力亦随之增强。
“广府金绣”可与端砚、玉器、陶瓷、屏风、漆艺、饰品、家具、纤维编织等多种工艺联动结合。 南方+ 施亮 拍摄
近年来,在肇庆市妇联的支持下,“广府金绣”工作坊与各地乡镇联合开展“广府金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打造出“一村一品”金字招牌。
李爱兰和朋友们在高校接受更深入的培训,学有所成后她们将回乡传授技艺,带动更多的妇女加入项目。 南方+ 施亮 拍摄
“这门手艺简单易学,容易上手,做手工既可以挣到钱,又可以照顾家庭。”去年12月,广宁县横山镇横山社区妇女李爱兰参加了为期11天手工艺制作技能培训班,现在已经能带材料回家独立完成简单的手工艺品了。李爱兰告诉记者,每天她都可在家门口“上班”,一天能平均能挣100多元。如今,她正在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接受更深入的培训,学有所成后她将回乡传授技艺,带动更多的妇女加入项目。
“广府金绣”首饰。 南方+ 施亮 拍摄
据介绍,“广府金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先后在大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组建“‘广府金绣’藏画艺术”技术培训基地,肇庆市端州区组建“‘广府金绣’端砚制品”技术培训与产品开发基地,广东四会市组建“‘广府金绣’玉器制品”技术培训与产品开发基地、广东广宁县“‘广府金绣’竹器制品”技术培训与产品开发基地、中山“‘广府金绣’红木家具”技术培训与产品开发基地、佛山“‘广府金绣’陶瓷制品”技术培训与产品开发基地,以及贵州六盘水“‘广府金绣’苗艺产品”技术培训与产品开发基地等,通过技术跨界应用,将“广府金绣”工艺对接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产品,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升级,实现“广府金绣”一区一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并借助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制作,累计带动各类民众18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创业。此外,“广府金绣”工作坊还分别与地方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展开技术赋能合作,惠及更多弱势群体。
【南方+记者】施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