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与病毒赛跑,控制住疫情传播成为首要任务。自“0215”疫情暴发后,位于南山的蛇口街道、招商街道成为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作为片区疫情防控的医疗主角,紧急动员,全院医护勇当先锋、冲锋一线,快速投入到社区核酸采样工作,筑牢社区第一道病毒传播防线。
医院领导看望晕倒在采样现场的医护人员
从重点管控小区到大规模居民核酸筛查,从集中采样到上门扫楼采样,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的巾帼英雄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白衣天使的责任担当,用最美的身影,坚守在战疫一线,经历多个日夜冲锋,共同演绎一幕幕感人故事……
为您心目中最美的“白衣战士”点赞(可多选) 高玲:高强度工作晕倒在采样现场 马琨:用身体拧开采样管盖 蔡湘音:负伤坚守在一线岗位 于利:喉咙沙哑随身携带润喉片 常景:封控管控区两点一线工作 李秀欣:封控管控区里的医护热线员 范天丽:守护抗疫大后方 荣艳:病毒传播的最终“守门人” 提交
高强度工作晕倒在采样现场
高玲:高强度工作晕倒在采样现场
“现在最期待的就是疫情早点结束,早点回家陪孩子”,新一波的疫情出现后,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麻醉科的高玲医生负责蛇口半岛城邦的采样工作。由于是疫情管控区,她与家人隔离,选择居住在医院安排的酒店内。
2月28日,已经奋战多天的高玲,接到新任务,提早来到集合点,准备好各种采样物质,七点半就投入采样工作,一直坚持到下午六七点。采样任务重,人手紧缺,支援的人员到岗才能临时替换暂缓一下。当天气温比较高,白天工作强度比较大,持续不断地进行采样,等到替岗人员到位后,她才脱下防护服,贴身衣服早已湿透。突受冷空气侵袭,她开始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症状,晕倒在采样现场,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助。连续多天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透支,“每天的任务就是采样,忙碌到星期几都不知道”。
抗疫期间,最让她感动的就是社区居民的热情,在采样点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作为义工维持现场秩序,分解医护人员负担,团结一心共同抗疫。最让她挂念的就是家里3岁的孩子,每天忙碌到很晚,想看一下孩子时已经睡着,只能通过监控,偷偷看一眼熟睡的孩子,“看一眼心里会舒坦很多”,她很怕视频连线,怕孩子哭着要找妈妈。
马琨:用身体拧开采样管盖
大规模核酸筛查启动以来,每位医护人员都很辛苦,临时支援的人员可能才走出手术室,就轮岗到采样现场。手术室护士马琨,也是在半岛城邦核酸采样点。谈起采样的艰辛,她表示连续几天高强度的工作,晚上睡眠时间不断压缩,有时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又要返回采样现场。“同事之间都相互体谅,哪个采样点排队比较多,需要支援,就会临时调整,及时补充人力”。
持续一天的采样,坚持到最后手都会麻木僵硬,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的盖都没法拧开,只能靠近胸前,夹紧瓶盖,靠身体的扭动发力才行。“脱下防护服,手掌会变白,虎口位置就会有一个凹陷的坑,这是拧采样管盖留下的痕迹”。谈起最辛苦的一天,她表示,到了晚上眼睛就会变模糊,只能看到眼前的人员,长长的队伍看的模模糊糊,随后呼吸出现困难,支援的同事到岗后,缓好一会儿才恢复正常状态。
蔡湘音:负伤坚守在一线岗位
急性子的蔡湘音是门诊科护士,家就在医院附近,平时多骑电单车上下班,疫情防控期间,她的电单车成为同事的交通工具,哪个地方需要支援,她就骑着电单车送同事过去。
有一天她完成采样,急着回医院处理科室工作,在路上不小心跟其他电瓶车碰撞,造成手掌肌腱损伤、韧带松弛、关节不稳定。打上石膏的她,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坚守在医院,用另外一只没受伤的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现阶段,每个医护都是一人当做两人用,病人需要,必须有人坚守岗位。”
紧盯院感环节,随身携带“金嗓子喉宝”
一线的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的是居民,背后的工作任务却是由护士长们在统筹分配,他们的岗位更为辛苦。
于利:喉咙沙哑随身携带润喉片
神内神外支部书记和泌外妇科病区护士长于利,负责湾厦片区近1.5万人的核酸采样,一个社区分布有六七个采样点。每天早上五六点,她就要为一天的采样工作做好人员分配,还要与医院、社区、医护进行沟通,确保医院的医疗物资配备到位、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准备就绪,各位采样的医护人员时间有效衔接配合。
“在采样点,每天最早一个来,最晚一个走”成为于利工作的日常,她深知一线抗疫,需要各方共同的配合,医护人员只是其中一个角色。作为支部书记,她更需要带领党员一起冲,把压力扛下来,“因为我是头雁”。
在采样现场,为了避免人员排队拥挤,造成人员传染,她与居民沟通,要求间隔一米,有序排队。为了让医护家属支持工作,她让家属的孩子为父母绘画,让孩子了解医护人员工作的职责和意义。
“我随身都带着金嗓子喉宝,一天说话沟通交流多,嗓子都喊哑了”。
蛇口围仔西封控管控区是南山疫情的重点区域,也是医院医护人员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110余栋农民房,每天五千余人的工作采集量,给医护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带来无形压力。尤其是开启“扫楼”上门采样后,工作量更为艰巨,每天都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在社区网格员、安保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共同上门采样。
常景:封控管控区两点一线工作
作为医院内科系统总护士长,常景还比较年轻,为了做好管控区的采样工作,她和同事们吃住在医院,每天两点一线开展采样工作。她说,我是预备党员,这次疫情不仅是对专业的考验,更是党对我的考验。
“每天12点前要完成采样任务,管控区、封控区共分了29个小组开展上门扫楼工作”,为了既定时间完成任务,采样的工作人员每天六点多就做好物质准备,8点就开启上门扫楼采样。“这里都是楼梯房,爬楼梯对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是个考验,采样结束,整个衣服都会湿透”。
作为蛇口街道封控管控区专班成员,常景最为担心的就是工作人员的内部感染。进入管控区,防护服的穿脱就成为她盯住的要点,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按照标准执行。团队的辛苦她看在眼里,目前南山区正在开展巾帼文明岗的申报工作,她积极地参与并递交申报资料,让这一荣誉激励着团队继续坚持下去,直到疫情结束。
李秀欣:封控管控区里的热线员
医院供应室护士长李秀欣也是围仔西封控管理区的医护人员,由于问题比较多、协调解决的事项多,她一整天都在不停地讲话,自己从来没想过,这几天集市上每天叫卖东西的手持喇叭会成为她最便捷的沟通工具。
“以前没有组织过这么多人的队伍,各种要求规范都要精准告知每位参与人员,这是最大的难处,也是防止院感最重要一环”。作为医护人员,李秀欣还是社区各种问题的协调联络人,“手机号就像热线一样,村民们有什么医疗方面的事情都会打到我这里”,问的最多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能上班,什么时候能解封?”李秀欣能解决的问题都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协助解决。
“这是全面参与的抗疫,每个人都付出很多,真心希望疫情赶紧结束,大家正常工作和生活。”她说。
两手强抓,守护好前线与后方的“应急队长”
如果前线的采样工作是第一战场,那么后方医院强有力的保障便是第二战场。尤其是疫情期间,为满足广大居民对就医的需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成立专项专班,由领导小组,疫情研判专家组、医疗救治组等部门组成。在11楼还成立综合防控病区,收治参照管控区、管控区的患者,实现医护人员两点一线封闭管理,确保后方救治工作有序、正常运转。
范天丽:守护抗疫大后方运转
范天丽是医院护理部的副主任,还兼任医院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救治组护理副组长,承担起医院ICU、发热门诊,协调增加护理人员,保障重点救治科室等工作。此外,她还深入临床,现场办公,解决指导重点科室开展工作,确保患者能及时高效救治。
抗疫期间,医院ICU病房的患者满员,为保障这些病患的正常医护需求,范天丽多方协调沟通,解决在院病患的正常就医需求。
“科室原本有4名在岗干事,一线用人紧缺,这四名干事第一时间被抽调到最需要的岗位上”。范天丽一人即当主任又当干事,承担起来科室的各项工作,“我是泌外党支部书记,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突发紧急的事情每天发生,让她时刻绷紧神经,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多钟,早晨六点又要继续投入工作。
在医院,新冠肺炎属于呼吸道疾病,呼吸内科是对口专业的科室。对于社区而言,看到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在场,就抓住了救命稻草,心里面就踏实很多。
荣艳:病毒传播的最后守门人
作为专家,荣艳是医院、采样点两头跑,刚开始还靠走路,后来同事看她辛苦,建议她骑小黄车。这让她受益颇多,不仅节约了时间,还能让她更好的兼顾采样点和科室的工作。
有了小黄车,她这个应急队长,能够有效及时地解决医院、采样点遇到的紧急问题。对于采样点,最重要的就是物质保障,确保采样点的物质有效配备。在医院,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检查病症,她能快速返回医院及时就诊病人。
“对于一些呼吸道传染的疾病,如无症状、病症不典型的,就容易出现遗漏,呼吸内科是新冠病毒的最后防线”作为医生,她和团队成员时刻保持警惕,依据专业性的知识判断病症,守护到病毒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
【记者】丁侃
【通讯员】王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