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湛江海边居民而言,这两年最令他们欣喜的事情之一,便是全市高位池养殖尾水整治后,养殖尾水直排进海的现象基本杜绝,海边的环境越来越好。
将时间拉回两年前,2020年8月,吴川市高位池养殖尾水直排导致金海岸变黑沙滩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事件曝光后,湛江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治理措施立行立改。
高位池属于海水养殖,彼时,其大规模尾水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成熟经验,湛江根据高位池养殖的实际情况,联合高校等机构探索整治方式。截至2021年12月,全市高位池总面积49179亩,建设尾水处理设施面积45373.5亩,采取措施实施关停退养的面积3805.5亩,全市应建尾水设施的高位池已全部建成,高位池养殖尾水整治任务100%完成。如今,养殖尾水经三级净化设施治理后排放,初步达到不黑不臭效果,有效促进了乡村水产养殖产业振兴。
吴阳镇养殖尾水集中处理设施。
出台治理方案,以点带面推广
为了对全市高位池养殖尾水整治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湛江设立高位池养殖治理工作专班,各地党委、政府领导挂点督导,乡镇(街道)、村“两委”主要领导亲手抓落实。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水产学会、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组成联合编制小组,制定相关养殖、排放标准。
传统养殖过程中,残饵、粪便和死虾等大颗粒有机物质不断沉积于塘底,大量沉积的有机物质在缺氧环境下恶化为有机污染物质并呈黑臭污泥状,该黑臭状污泥进入养殖水体后,使水体发黑发臭。因此,养殖黑臭尾水主要是养殖池底集污,及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清洗池塘污水排放所致。
水产养殖污染属于营养性污染,可以实施以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的生物净化为主,物理化学净化为辅的治理思路。为此,湛江市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设计了一套治理方案——水产养殖三级尾水治理设施,即水产养殖尾水首先经排水沙井网隔进行粗过滤,分离虾壳、死虾、残饵等大颗粒污染物,排入沉淀池(一级池)进行沉淀过滤处理,再进入生物净化池(二级池)作进一步净化处理,最后进入理化净化池(三级池),经沉淀净化后排放。
整治试点始于吴川。湛江率先在吴川开展整治示范试点工程,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参与,根据实际情况分集中处理和单独处理两种方式,“摸着石头过河”开展试验示范。在确保取得处理效果后,制定《湛江市高位池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指引(试行)》,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培训班、印发技术指引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其中,具备养殖尾水统一收集处理条件的养殖区,由政府出资统一集中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吴川市在吴阳镇金海岸三条生活污水和养殖尾水混合排水沟的入海口处分别建造应急治污设施,已于2020年11月建成并已投入使用;坡头区南三岛所有养殖区集中在各大出海口建设尾水治理设施,治理达标后才排放。
以奖补调动积极性,强化验收确保质量
湛江市高位池专项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投入大,湛江采取先建后补的原则,通过验收后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标准对独立完成尾水整治的高位池养殖场进行奖补,从而极大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处理后的水质清澈透明。
湛江高位池养殖面积大、数量多,大部分高位池养殖户都是小散户,整治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建设质量和规模各有差异,尾水处理效果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整治质量,湛江各县(市、区)组织专家组对单个高位池养殖场面积100亩以下和多户连片高位池养殖场集中处理的尾水处理设施工程进行竣工验收。100亩及以上的高位池养殖项目,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享受奖补。
尾水处理设施建成后并非一劳永逸,更需要后续监管和资金投入。为此,湛江各地探索将尾水处理设施运作纳入日常管理的办法,对建成的设施建档立卡,加强巡查,做好营运、检查记录,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对独立完成尾水整治的高位池养殖场,按照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由养殖场自行管理;对于集中建设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的养殖场,如坡头区试行按每亩池塘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于治理设施的日常监管和维护。
接下来,湛江将按照按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更高标准,进一步对高位池养殖和尾水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加快现有设施建成后的验收,督导各地落实奖补资金,兑现承诺,提高养殖户养殖尾水治理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编制湛江市高位池养殖发展规划,规范行业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健康和工厂化养殖,减少排放,促进养殖尾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减轻设施处理压力。
【记者】林露
【通讯员】孙诚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