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反超居世界第一”?真相如何?如何解读?

南方周末
+订阅

▲ 1月7日,印度孟买一处市场人头攒动。 (新华社/美联/图)

全文共1987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从印度这几十年的“人口赶超”与“人口控制”相互博弈,以及其人口素质、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精神与性格特质等综合方面考量,印度人口“反超”短期主要在于象征意义、心理意义,不必过于大惊小怪、过度解释,但长期效应,尤其对印度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作用,是应该持续观察与评估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美逸君

责任编辑|陈斌

2022年3月4日,印度人口达到14.1565亿,而2021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4.126亿(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一些评论称“印度人口反超成为全球第一”。

需说明的是:14.126亿是大陆人口总数,而根据七普,将港、澳、台地区总合在内,中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亿。仍高于印度境内人数。

如果以历史视角审视:古印度族群在“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2.08亿人口)和孟加拉国(1.6 亿人口)也属于古代印度族群的后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印度人口早就超过中国了。下文还是谈狭义的印度,即大家称之为印度的印度。

印度人口密度为464.1人/平方公里,中国人口密度为148.35人/平方公里,印度人口密度是中国的大约三倍,稠密拥挤得多。但中国2/3领土面积为崇山峻岭、高原荒漠,土地利用率不如印度。印度可耕地为15646.3万公顷,约合23.47亿亩,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可耕地为20.23亿亩,居世界第三。

中国可耕地虽没有印度多,但由于农业技术、化工产业、生物科技等较为发达,粮食产量始终稳居世界第一,已连续6年超过6.5亿吨,占全世界每年粮食总产量约24%。即便如此,中国在2020年食品进口总量也达到1.4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印度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化肥及农药产量少等原因,粮食产量常年在3亿吨上下(2021-22作物年度,其粮食产量可能达到创纪录的3.1606亿吨),尚不到中国的1/2。而印度却是粮食出口大国,据印度商业统计局(DGCIS)数据:2021年,印度大米出口量达2140万吨,同比增加46%,创历史新高。

中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粮食进口量世界第一,是因中国居民的人均肉食量为61.2公斤,需大量进口饲料粮。而印度人主要吃素,人均肉食量不足4公斤,不到中国的1/15,所以饲料粮消耗量低得多。对这点笔者深有体会,我原来工作的集团有些印度专家,各种信仰五花八门,不但都不吃肉,也不吃鱼虾,甚至连素斋做成肉食的样子,他们也拒绝食用。因此,每次宴会,蔬菜、水果归他们,牛羊肉、鱼虾、海参、鲍鱼……都饱了我们的口福。

中国人口结构:0-14岁占比17.95%,15-59岁占比63.35%,60岁及以上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占比13.50%。印度人口结构:0-14岁占比31.2%,15-64岁占比63.6%,65岁以上占比5.3%。

虽然双方的年龄分组稍有不同,但仍可看出: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年轻人更多、老年人更少,这意味着其劳动人口更多,社会供养压力则较低,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在中低端制造业方面,印度将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

但在近几年,印度的工业能力还难以威胁到中国大陆制造业。因为制造业不仅是厂房和设备,更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管理高效、纪律严明的产业工人队伍。印度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养成、管理、升级、扩大,到足以影响全世界中低端制造业的产业格局程度,还需约5-10年时间。

笔者曾到本集团投资于印度普那的汽车装配厂,亲眼所见:千把印度工人,分成许多宗教派别,餐厅、饮水处分成不同派别使用,甚至连厕所都分成不同宗派的。印度工人的工作效率普遍低下,劳动纪律松懈,上班时间还要祈祷,有的教派上一天班要祈祷几次。因此,尽管印度工人薪资不到大陆工人一半,但外资制造业在印投资速度始终不快,因其工人薪资虽低,但综合管理成本并不低,而工作效率却较差。

相较之下,中国的青年们长于工作、不尚空谈,所谈多为房价、薪资、消费等物质话题,几乎没有宗教、哲学、文艺等内容,这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动员比较容易。

而印度青年,受长久的宗教与传统影响,更务虚、喜争论,印人能在物质贫乏之中自得其乐、载歌载舞,就大量宗教、哲学、政治、生活方式、文艺类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因此,印度的精英教育,能培养出很多世界级的哲学、科学、管理、IT科技人才,但其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产业工人培养等方面做得较差,这是由印度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但在目前,智能手机正在逐渐改变传统印度,便捷的互联网,使印度青少年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界物质文化,越来越被物质世界所吸引,而物欲是经济发展的本源性动力。随着其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印度年轻人在物欲增加同时接受产业工人培训,将在未来5-10年后成为印度发展的支撑力量。

顽固的传统文化,使印度“人口红利”难以充分发挥。那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产生阶层固化,严重制约其生产力发展,使印度约半数劳动力仍在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角色定位为家庭,其女性劳动参与率还不到27%,在全球垫底。

从印度这几十年的“人口赶超”与“人口控制”相互博弈,以及其人口素质、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精神与性格特质等综合方面考量,印度人口“反超”短期主要在于象征意义、心理意义,不必过于大惊小怪、过度解释,但长期效应,尤其对印度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作用,是应该持续观察与评估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