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计划投资近30亿元的市政配套设施、中心公园、北部学校等项目陆续拉开建设序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画卷,正加速在东莞中心城区铺展。
过去三年,城市成为东莞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战场”。通过实施“强心”战略,深耕“一心两轴三片区”,东莞不断强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品质与内涵提升,打响了一场高品质深度城市化的“战役”。
在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下称“指挥部”)成立3周年之际,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黄宇东接受了南方+的专访,介绍中心城区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效、改革创新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蓝图。
谈成效:三年建成12个项目
城市活力更足,市民获得感更强
南方+:我们注意到,在指挥部成立前半个多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东莞这一轮中心城区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推进,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黄宇东:2019年,东莞市政府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在对标先进与应对竞合两大背景下,把提升东莞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城市品质内涵作为重要工作,高规格、超常规成立了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
当时,我们在城市发展上面临着两大危机感。一是对标先进城市。东莞在2005年“五年见新城”后的10多年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产业上,城市建设“不进则退”,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2019年春节期间,我去深圳后海的人才公园周边转了一圈,发现城市的环境硬件、管理水准、内容运营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都领先了东莞很多,感受到了很大的危机感。
二是大湾区的城市竞合。随着珠江东西岸的互联互通把两岸缝得越来越紧密,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在打造自身的格局和吸引力,东莞如果不抓住窗口期有所作为,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往后城市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所以在2018年底全市机构改革前后,市领导提出高规格、超常规成立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发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品质建设,全力把中心城区打造为城市品质、内涵提升的示范标杆。
南方+:三年来,市民发现东莞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有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变化。请系统地谈一谈指挥部这三年做了哪些事?
黄宇东:过去三年指挥部的工作,我们总结为“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立足、三条主线、八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取得了四大成效”。
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
两个立足,我认为首先是“对标对表”,指挥部要向最优质的城市范式对标对表。除了广深,上海也是我们对标的对象。在硬件上,上海的滨江岸线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在软件上,上海治理非常精明、精细。此外,上海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促进也让我们深受启发,武康路、1933老场坊、船厂1862等一批工业遗存、近现代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城市最吸引人的名片。我们还立足两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说指挥部的工作既要站得高看得远,也要落得细做得实,要处理好长远和当下的关系。
三条主线是聚焦民生所需、短板弱项与软硬品质。要以民生为基本出发点,要补上环境、设施、文化等弱项,要建设空间、环境的硬品质,也要打造内容、运营的软品质。空间建设出来之后一定要有内容的生产和运营。最终城市品质还是要落脚在城市的活力上,城市空间不能仅仅是建得漂亮,还要大家愿意去才有意义。
市民服务中心一期是“一心两轴三片区”建成的首个重点项目。受访者供图
八个方面是指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公共空间营造、公共设施完善、民生项目保障、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治理强化。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过去三年,我们做好中心城区“半城山色半城水”的蓝绿空间生态本底文章,围绕东江母亲河、黄旗山主山两大生态资源,建成了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黄旗南麓香遇走廊绿道一期两项工程。
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
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已完成了三江六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摸查,建成了鳒鱼洲文创园项目,正在谋划东莞记忆项目,挖掘、保存了大量岭南文化、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脉络。在片区城市更新的拆建与微改造的甄别过程中,我们要把层级层次做好,城市更新不能掉进为了环境效果而抹掉原来历史记忆的误区。
东莞鳒鱼洲文创产业园。黄伟兴 摄
在公共空间营造和公共设施完善方面,我们做好城市的客厅、岸线、廊道、节点,让市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比如已完成的广发片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把原来混乱、被车辆乱停放占用的社区空间改造成了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还有黄旗南麓香遇走廊绿道一期项目,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玩耍,虽然配套设施还在完善之中,但是大家都乐此不疲。
在公共服务提升方面,我们推动了国际商务区的后续运营管理探索,正在组建“一竿子到底”的专业团队,提供中心公园运营服务、进驻企业服务以及周边居民社区服务,让优质公共服务到达“最后一公里”。
在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方面,是过去较为薄弱的,也是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的规划策划、管理运营以及公共服务生产,最后都要落到城市治理上来。比如黄旗南麓香遇走廊绿道一期建成后,面临停车位缺乏的问题,这考验我们能不能整合好资源,在既方便市民的同时又进行有效的管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既要满足市民需求,也要提升市民素质、公民意识。
总体来说,指挥部工作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建成了一批项目、出让了一批土地、编制了一批规划、出台了一批政策。我们一共建成了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广发片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黄旗南麓香遇走廊绿道一期等12个项目,组织出让了17块土地,推进了61项规划设计项目、已完成33项,开展政策机制研究17项、已完成10项。
经过三年时间,指挥部工作开始显出成效,中心城区的城市价值和公众、市场认可度更高了,中心城区建设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也出来了,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很有获得感。
谈改革:创新城市建设模式
探索解决人才短板与土地瓶颈
南方+:三年来,指挥部在机制体制上进行了哪些创新,解决原有城市规划建设的痛点和短板?未来,东莞要推进深度城市化,全域提升城市特色品质,中心城区建设经验如何复制推广?
黄宇东:原来东莞的城市规划建设一直是几个部门各管一块,同时还面临自下而上、分散发展的局面,由此带来了城市化深度不足、品质不高的问题。因此,成立指挥部就是一个最大的改革,将原来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各个部门分块、分段负责的内容,通过指挥部进行“一竿子到底”的协调统筹,围绕公共空间与公共产品,从构想策划到规划设计,再到建设、运作,都由指挥部来进行全链条统筹把控。这和我们原来城市建设的模式完全不一样,是东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上的重大创新。
在技术支撑方面,指挥部通过机制改革引进更强的技术力量,以补齐东莞城市规划建设人才缺乏的短板。一是做强了自身团队,除了依托市自然资源局的专业团队,还通过市场化运作招聘了技术总监等人才。目前指挥部集中办公的38名工作人员中,有15人是通过市场招聘的技术人才,团队越来越成熟稳定。二是紧密链接了高水平的总设计师团队,比如何镜堂院士团队是行政文化中心区的总设计师团队,未来还将参与东莞记忆项目,孟建民院士团队是国际商务区的建筑总师团队,深圳蕾奥的王富海团队是国际商务区的规划总师团队,这些团队为中心城区建设链接了一批高端资源。三是链接了片区综合运营商资源,在国际商务区和黄旗南片区开展了试点,对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工作进行市场校正。四是不断探索完善代建代运营制度,比如,由万科代建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二期并负责一期南岸的运营,由华润代建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等,这些代建团队为我们链接了一系列世界顶级的设计平台和资源。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项目总设计师负责制,弥补在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控薄弱的问题。接下来指挥部将系统地总结梳理经验,为全市其他重点地区提供做法借鉴。
东莞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东莞国际商务区规划校正方案》专家咨询会。
在城市经营方面。一是探索了“土地重构”改革。黄旗南片区是一个土地权属复杂的地区,有旧村、旧厂、企业未开发土地、政府储备地等性质的土地,围绕探索“土地重构”解决方案,指挥部构建了“政府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受益”开发机制,推动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主体实现土地资源共赢共生。东莞不是一张“白纸”,类似这样历史遗留问题的土地还有很多,我们希望黄旗南片区的创新能做成样板和参考,推动全市的土地整理与城市建设。二是探索了土地精细化出让改革,指挥部在国际商务区17块土地的出让中,以开发监管、投资监管两个协议为抓手,会同市投资促进局对后续招商、业态等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我认为总结好这项经验对东莞有普遍性的意义,有利于推动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做得更加精细、精明、精准。三是探索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于政府的边界在哪,市场能为政府配套、分担什么,我们也做了探索。比如黄旗南麓香遇走廊绿道一期中已经开放的香遇百花园,接下来这一片区还有儿童公园、民间的博物馆艺术馆等,都是由市场投资运营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让政府投资的“1元钱”带动民间投资的“8元钱”,更好地引导市场投资。
黄旗南麓香遇走廊绿道一期。
谈未来:深化“半城山色半城水”格局
打造“双轴一环”,推动重点片区升级
南方+:未来,中心区建设还将做哪些“大文章”?
黄宇东:未来五年,中心城区建设将在现有良好开局上,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兴”的空间新格局,还市民一个魅力市区,还市民一个东莞记忆。
东莞城市与自然生态资源衔接融合得非常紧密。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结构可以把中心城区的山水资源串起来。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中心城区“双轴一环”的概念。“双轴”是山水轴与时代轴,“一环”是翡翠绿链,我们希望能用“双轴一环”这样一个十字与圈的漂亮架构,把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串联起来。
其中,翡翠绿链是中心城区“连山、串水、融城”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这条绿链,将中心城区北边的黄旗山、东边的同沙生态公园、南边的水濂山、西边的8公里中心绿轴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环。其中,小环串联黄旗山、黄旗南、同沙水库、西平水库、植物园、新基河、商务区中央公园、元美公园、国贸商圈、中心广场等节点,全长约40公里;大环串联黄旗山、黄旗南、同沙水库、西平水库、植物园、水濂山、三江六岸等节点,全长约96公里。我们正在全力推进这个计划,今年有望完成选线方案,力争2025年底初步完成小环贯通。
“翡翠绿链”规划结构图。
这个翡翠绿环不仅是生态环、公园环,还是通勤环、公交环。我们正在研究“云轨”“新型电车”等新型公交的可行性,穿过黄旗南麓绿道、黄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国际商务区、水濂山等重要节点内部,把它们串起来。
实现“三个更高”,更高的品质、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效益。在品质上,我们希望能把有限的资源更精准地投放到城市设计和管理上,用心做成一个个像潮州菜一样用料精致、色香味俱全的产品。在效率上,要有“两三年一轮”的紧迫感,我们希望每两三年就能出一些成果能让大家感受到、体验到。这需要明晰项目的路径和资源,通过更明确的决策、更有效的实施机制去推动。在效益上,要强化土地储备和土地利用效益,若要建设市一级的设施,必须先要有市一级的土地资源。另外,还要强化项目建设成后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价机制。
强化四个支撑。一是土地支撑,我们要强化市一级的土地资源储备,并联合镇街一起打造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二是技术支撑,特别是在规划、设计、策划、运营等方面,我们还将继续强化片区城市综合运营商制度,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景观师等制度,探索项目设计师总负责制等,让专业团队对重点项目进行精细化的管控。三是建设品质支撑。项目画得好看还要建得精致,这就需要全方位做好建设品控工作。四是运营与管理的支撑。项目要有运营者或者说要有“主人”在,才能对具体内容有明晰的标准。
南方+:将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在三个重点片区又将建设哪些重点项目?
黄宇东:指挥部将落实“五个思路”:一是做优蓝绿本底,我们主要聚焦黄旗山城市公园和同沙生态公园两个大片区。
我们将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提升黄旗山城市公园的软件,让市民有更好的活动空间。比如说,增加科普培训、自然教育、素质培养、文体活动等服务,在合适节点上供给咖啡厅等公共交往空间。从总体到节点我们已有系统性的计划,已邀请专家团队做生物多样性专题、企业团队做运营专题,并和人防办合力谋划建设人防设施。争取在两三年中,黄旗山城市公园在部分节点上有新的内容呈现给大家。
对于同沙生态公园,在70平方公里环同沙规划基础上,指挥部正会同市投资促进局在与相关意向企业洽谈一个具有湾区影响力的大型文旅项目,并统筹梳理周边的城市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同沙生态公园。
二是做好商贸环境。商业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方面,上海、香港、深圳、成都等城市都是很好的范例。指挥部将结合东莞“夜经济”“首店经济”的政策,在“两轴”商业圈打造高品质的商贸空间。我们正在做的“中心成环、智享绿链”立体慢行系统,正好是把东莞目前最具人气的商业设施串联起来。市场主体也很积极参与,比如第一国际投资改造了东莞大道沿线的部分停车场,安装了一些漂亮的盒子做新的街区。又比如会展西绿地配套设施、市民服务中心三期、黄旗广场等商业文化服务设施,以及鸿福路周边停车路段的整理,都是提升优化商贸环境的举措。
会展西绿地配套设施。
三是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在体育设施方面,指挥部在篮球中心活化基础上,又对东莞市体育中心、东城体育中心、滨江体育公园这几个在山水轴线上的体育设施节点都做了梳理和研究,都有了一些提升想法和计划。接下来,指挥部将梳理好研究成果,形成实施意见建议提交市政府决策。目前条件比较成熟的是东城体育公园,我们希望能对这个区域局部用地做一些调整,激活闲置场地、平衡资金补给,建设步行通道、商业和体育设施,为片区带来人气和活力,达到经营、设施和交通满盘皆活。
在文化设施方面,指挥部正在推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在行政文化中心南广场选址落地。这个片区既是东莞市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又是8公里绿轴和鸿福路的交会点,希望通过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激活、提升整个片区的环境与设施。在教育设施方面,商务区首开区今年将启动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
四是做实做强重点片区。对于国际商务区,目前这里17个地块已经出让,指挥部将继续强化后续管理,优质、高效建好项目,并推动成立商务区后续运营管理平台。商务区内的中心公园是指挥部重点推动的项目,我们对公园设计做了多轮的研究审核,很有信心能做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公园。商务区还有一批沿街、沿轴、临公园的项目也很让人期待。
中心公园效果图。
对于黄旗南片区,我们将重点做好拆迁安置和土地重构,相关思路与方案得到市政府确认后,将迅速启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成果方面,今年将组织好黄旗南中央绿轴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希望三年能把中轴建设出来。北面黄旗南麓文体带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中。
三江六岸片区是一个文化为主的片区,东莞的城市原点、文化原点都在东江支流边上,片区内的莞城、东城、万江、石碣、高埗5个镇街,都保存有很多东莞的本土文化,在文化上做好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指挥部做了很扎实的研究,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梳理了片区600多个历史文化资源,委托中山大学团队对于文化如何利用也做了很多构想,今后将陆续落地。同时,指挥部在片区交通、城市空间、生态本底上也做了扎实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一本“说明书”,为镇街提供指导和参考。
在空间线上,我们有一个“禾秆串珍珠”的概念。指挥部建设完成了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项目,今年二期岸线也将完成主线建设,条件成熟明年还计划推进三期建设,形成整体17公里的示范岸线,并带动石碣、高埗、石龙区域岸线改造提升。岸线二期表达了万江龙舟文化和莞城古城的意象,还在鳒鱼洲与社区服务结合、金鳌洲塔保护利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文章,会比岸线一期的内容更充实。
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万江龙舟广场效果图。
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金鳌洲广场效果图。
在空间点上,指挥部将重点打造东莞记忆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三年打磨,目前在组织、路径和方向上已经比较清晰。我们对标了深圳南头古城的多元化概念,将充分发挥岭南文化的多元特色,对片区内千姿百态的文化加以保护利用,这将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项目。接下来,将把政府、企业投资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希望能尽快启动这个项目。
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说,东莞过去五年的成绩是争回来、抢回来、拼回来的,几个字用得非常好,未来我们指挥部也还要继续争先进位、锐意创新、有所作为。
【记者】郭文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