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残奥运动员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

“这是残疾人冰雪运动的最高舞台,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为国争光的机会!”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后首个比赛日,刘子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金,内心兴奋不已。

“每次进入出发台,我都是带着梦想滑下来的。”摘得铜牌的刘思彤同样激动,称自己“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2年3月6日,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刘子旭在奖牌颁发仪式上。当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奖牌颁发仪式在张家口赛区颁奖广场举行。

2022年3月6日,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刘子旭在奖牌颁发仪式上。当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奖牌颁发仪式在张家口赛区颁奖广场举行。

对每个残疾人运动员而言,能进入残奥会的赛场都意义非凡。虽和健全人的体育竞技有所不同,但在赛场上,他们一样展示着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姿态,一样追求着“一起向未来”。

身体生理机能的障碍,让残疾人面临诸多不易,想成为专业运动员,更需付出难以想象的辛苦。但对他们来说,选择了体育,站在赛场上,向前的每一寸,就都是命运的突破与进步。

一名残奥运动员是如何炼成的?助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走上残奥舞台的,除了自身的坚毅品格,还有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的运动员选拔培育机制,与他们共同推开了“命运的窗”

公开选拔

脑瘫少年成为追风骑手

连夺两金!上一届残奥会上,来自广东江门的陈健新大放光彩。

这个因得了脑瘫,曾经连走路都不稳的小伙,在男子公路自行车项目上接连夺冠。18岁那年的一次实地选拔,成了他命运改写的起点。

公开实地选拔是发掘残疾人运动员的重要渠道。广东省残疾人文化体育与康复辅具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一般每4年进行一次全省选拔,每年开展多次小范围选拔,大部分残疾人运动员,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省市级运动队。

“这个过程有点像电视节目,也要分‘海选’和‘复赛’。”相关负责人说,选拔通知下发后,各市先按照基本条件,对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初步筛选,也就是“海选”;其后,各项目教练员、项目主管奔赴全省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等,对所有运动员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存档,初步进行运动分级,现场测验运动能力,筛选试训运动员。

在“复赛”中,教练员会将体育项目的动作分解出来,让参赛者做一遍,以此判断参赛者的身体素质、适不适合从事体育、适合做什么项目等。

陈健新幼时患上脑瘤,留下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他一度以为,自己只能一辈子帮爸爸卖鱼。

陈健新。

陈健新。

2004年,为备战四年一次的省残运会,广东省残联到江门实地选拔运动员,江门市残联推荐了陈健新等人。也许是得益于鱼塘里的体力工作,陈健新一眼被教练相中,认为他在骑自行车上有一定潜力。

陈健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努力训练,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骑行100多公里,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有时训练太苦,身体痛得睡不着,他忍不住想要放弃。母亲对他说:“干什么不辛苦?你回来养鱼不辛苦吗?挨得了辛苦,才能有前途!”有时比赛成绩不理想,他内心沮丧,残联的干部们到他家中当面慰问:“健新,你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加倍努力!”

身边人的帮助和鼓舞,让陈健新深受感动,他鼓起劲头坚持,不仅实现了夺冠目标,还与运动员杜晓玲喜结连理,收获了爱情。

“没加入省残疾人自行车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在陈健新看来,经过公开实地选拔,成为一名运动员后,他收获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改变,还有精神上的。“想要赢,就要付出的比别人多。”他相信,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再是运动员了,仍有在社会立足的能力和勇气。

地方推荐

乒乓球姑娘的“开挂”超越

对体育事业而言,好的运动员苗子可遇不可求。除了公开实地选拔,各地工作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常能发现一些不错的运动苗子,他们可以直接与省一级残联联系,推荐这些好苗子进入省队试训。

17岁的乒乓球姑娘黄文娟,就是东莞市残联发掘的好苗子之一。黄文娟来自湖南农村,3岁那年,因为一场车祸,左腿高位截肢。当别人都兴奋地背着小书包上学时,她只能坐在家里,羡慕别的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地奔跑。

小学二年级时,村里的工作人员告诉黄文娟父母,衡阳市体校冶金训练基地有个学习乒乓球的机会。抱着学学看的心态,6岁的黄文娟开始了乒乓球运动生涯。学了近1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文娟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东莞市残联乒乓球教练王迎春。

2021年8月29日,黄文娟在东京残奥会的比赛中。

2021年8月29日,黄文娟在东京残奥会的比赛中。

经过观察,王迎春认为黄文娟很有潜力。“这么好的苗子,怎么能错过!”征得家长的同意,王迎春把黄文娟带到了东莞,此后推荐成为省队的一员。这次发掘,被黄文娟视为人生最重要的转折,她称自己“从那以后,人生像开了挂一般,一直在超越,从未停止”。

事实证明,王迎春确实为乒乓球运动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血液。球桌上,一头短发的黄文娟很引人瞩目。她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挥动球拍,右脚随着球袭来的方向迅速跳跃移动,击球果断专注,挥拍干净利落,眼神凌厉霸气,身体的残缺,难掩她的光芒。去年首次征战残奥会,她就摘得乒乓球女子单打TT8级别银牌。

对一个爱美的女孩来说,失去左腿无疑是极大的痛苦。但有了球拍陪伴,黄文娟觉得自己不再被这些困扰,变得更自信,也交了更多的朋友。在同学眼中,她活泼、爱笑;在老师眼里,黄文娟跟大家随时能打成一片,完全看不出与普通孩子有什么区别。

黄文娟喜爱挥动球拍时的自己,她说:“如果有一天退役了,一定会很舍不得的吧。不过,那一定是好多好多年后的事。”

竞赛发掘

田径“黑马”打破残奥纪录

各地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锦标赛等赛事,也是教练们发掘好苗子的重要场合。

来自肇庆的“95后”小伙邓培程因患先天性脑瘫,不能自由控制上肢,双腿长短粗细不一,但他从小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2008年,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北京残奥会田径比赛,正在读小学的他,被残疾人运动员的力量所震撼,开始在课余默默练习跑步。

2018年,肇庆招募田径运动员,从朋友那儿听到消息后,在广州打工的邓培程看到了希望。报名经过测试,那年他首次参加了广东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正是在这场比赛里,广东省残联教练胡正观发现了邓培程,并极力邀请他加入自己的训练团队。

邓培程。

邓培程。

“竞赛选拔是我们发掘运动员的补充渠道,重在看现场表现和运动潜力,成绩并不是重要考量因素。”省残疾人文化体育与康复辅具中心体育部部长叶尚青说,邓培程不仅在省残运会中展现出运动天赋,被发掘后也非常刻苦,教练给的指令,他都不折不扣地去完成,进步非常迅速。

2019年,邓培程正式成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当年曾受北京残奥会启蒙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如愿走上竞技体育之路,两年后,还站上了最高赛场残奥会的舞台。东京残奥会上,他以11秒85的成绩拿下男子100米T36级决赛金牌,一举打破残奥会纪录。

在训练团队里,胡正观喜欢叫邓培程“小孩”,每当他有伤病时,总是立即帮他安排超声、针灸康复治疗。温暖在团队里传递,面对和自己相似遭遇的队友,邓培程也总是热心地帮助,帮队友们做冰敷放松身体。

外界“不一样的眼光”,曾让邓培程倍感压力,如今,这些都成了他往前奔跑的动力。他发觉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心态也积极了。现在,他想要坚持跑下去,等到将来跑不动了,就去学习运动康复,将自己受到的善意传递下去,帮更多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观察

残疾人体育事业强身更强心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东先后制定了训练基地管理、集训经费管理等一系列残疾人体育集训工作制度,为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建立起机制保障。

据广东省残联数据,目前广东一共开展16个残疾人体育项目,设立7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常年在训人员约220人,这些年,全球各地的体育赛事里,广东向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获得奖牌数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一大批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树立信心、改变命运,为社会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正如几名残疾人运动员的蝶变,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国际残奥委会会旗执旗手的女子轮椅篮球国家队教练陈琦,同样经历了破茧的过程。在他看来,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首先对残疾人的人生就有重大意义。运动有利于残疾人的康复,使他们的机体变得更加健康,同时,也让残疾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阳光、自信的状态,平等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精神价值。

而通过“授之以渔”,体育事业还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经济带来改善。一些残疾人“因残致贫”,成为运动员后,他们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奖金,改善了经济问题。

一个个残疾人运动员的发掘、培育和成长,更是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为社会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示了我国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决心和行动。

【记者】尚黎阳

【摄影】姚志豪 张冠军

【通讯员】郑荷花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