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政协委员为何呼吁学生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南方周末
+订阅

▲ 2021年9月,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设置健康加油站,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2742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前些年学生大多是进入大学后确诊患有心理疾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病入学’。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情复杂程度正逐年升高,诊断和后期治疗也都存在着诸多困难。”

“以河南地市级的一些精神专科医院为例,治疗抑郁症的国产药物每个月大概要500块钱,服用进口药还要贵一倍。要是需要住院治疗,一个月下来平均需要7000元左右。有些学生家庭有时候很难负担。”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责任编辑|谭畅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在提案中建议,将学生群体患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这份提案受到公众关注,登上了微博热搜。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17.2%,重度抑郁检出率7.4%,远高于成人,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

马珺在提案中引用了上述数据。她认为,当前学校在推进心理健康工作中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经费、时间和内容投入不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实效性不足等。

她还特别提到,学生患精神、心理疾病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与服药治疗,而当前很多地区这些疾病的治疗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精神疾病一般治疗周期较长,精神类药物费用也很高昂,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停药,对于病情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2022年3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对话马珺,探讨学生群体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现状,以及如何帮助其得到长期、稳定的治疗,并缓解诊疗相关的经济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受访者供图/图)

1

越来越多学生“带病入学”

南方周末:你是从何时起,又是如何意识到学生群体中有不少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的?

马珺:我也说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我从1988年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高校工作。多少年来,我的感觉就是,被心理疾病困扰的学生数量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心理疾病呈现低龄化、隐匿化的趋势。

南方周末:为什么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这份提案?

马珺:我经常去翻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报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出来之后,其中有一组数据特别触动人心。当中就写到,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达到了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就达到了7.4%,远高于成年人。

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检出率也是不断上升。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大概是一成,到初中就变为三成,到高中大概就接近四成了。也就是说,18~34岁的青年可以说是最焦虑的群体。而且在这几年当中,我们发现自杀的孩子大都患有抑郁症,也就是说,抑郁症成为导致孩子们自杀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长期在高校工作,我发现,相比较前些年学生大多是进入大学后确诊患有心理疾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病入学”。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许多都合并焦虑症,病情复杂程度正逐年升高,诊断和后期治疗也都存在着诸多困难。

南方周末:为了了解当下学生群体患精神、心理疾病以及接受治疗的情况,你主要在哪里进行了调研?

马珺:我们在河南省内一些精神专科医院对情况进行了了解。

南方周末:就目前河南的情况来看,有哪些精神和心理类疾病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了?哪些还没有?

马珺:我们了解到,目前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器质性、偏执性的精神障碍,以及抑郁症,这些疾病住院治疗的费用基本上都纳入医保了,但是门诊诊疗费没有纳入医保报销。患病孩子当中常见的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并没有纳入医保。

南方周末:治疗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多重的经济负担?

马珺:因为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治疗时间长,服药时间长,这样它的费用相对比较高一些。比如说精神治疗,服用的药物时间也比较长,费用也比较昂贵,所以有些家庭有时候很难以负担的。还是以河南地市级的一些精神专科医院为例,治疗抑郁症的国产药物每个月大概要500块钱,要是服用进口药就还要贵一倍。要是需要住院治疗,全部的费用一个月下来平均需要7000元左右了。

这对一个家庭来讲,哪怕不住院,按吃国产药算,一个月500块钱,连续一段时间下来,它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2

部分城市已有先例

南方周末:你建议如何缓解学生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经济压力?

马珺:应尽快将心理治疗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另外,像刚才提到的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它们在门诊治疗过程当中,治疗时间长,价格也比较高,是不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群体一定的优惠政策?

实际上有些城市已经这样做了。比如说2016年,北京就试点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再比如说2018年,深圳也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统一划入医疗技术服务人员这个职称序列,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这项工作,而且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也纳入了医保的范围内。

这也就是说,国内有这样成功的做法。我们不妨再推开来试行一下,在各个地方看看是不是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将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而不是药物费用?

马珺:心理治疗需要多个疗程,而精神类药物、正规的心理测评筛查以及其他心理治疗费用普遍较高,很多家庭难以承担。

我对这个药物有一点特别想说的。因为精神(疾病)的药物长期服用往往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嗜睡、头疼等等,而且很多进口的精神(疾病)药物虽然副作用较小,但是价格一般都会比国产药贵一倍,大多数患病学生家庭负担不起。我觉得应该加大研发中成药,利用中国的传统中医药学来开发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药,减少它的副作用。

南方周末:除了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应对当下学生群体中精神、心理疾病多发的情况,你还有什么建议?

马珺:我就从高校的角度谈谈。比如说,构建政府直接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帮助学校提高对重点学生,也就是心理疾病严重的学生的干预。

因为像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要求,确实也采取了一些适当的方式。但是对一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来讲,学校再有心理老师,他们也只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不能进行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如果这个时候能跟医院之间建立一个转介干预的方式,能直接跟医院沟通起来、搭上桥梁,把重症的交医院来直接处理,相对来讲能减少很多卫生事件的产生。

不过,如果让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沟通,当中会有很多障碍,也是耗时耗力的。所以我们想,政府是不是能指导建立医校合作的转介干预机制。怎么来干预?比如说,各地区的卫健委可以和学校开展定点的合作,专业的医生直接到学校,根据情况来定期坐诊;我们现在都网格化了,社区可以配备在编的、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医生,或者是疾控中心增设精神科,重点到校医院坐诊接待。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

另外还有一个,是不是能设立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中心?或者在专科医院里面设,或者单独成立这个机构,来帮助培训青少年的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家教社三方面协同机制,共同解决青少年被心理疾病干扰的状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