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评选结果发布,河源市和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入选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昔日全省医疗洼地,今日全国县强新星,这个粤东山区县的华丽转身背后,可以看见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努力和成效。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夯实“立地篇”文章,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典型案例,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和医改专家的关注、点赞,多次在国家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和培训。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之初》杂志、广东卫生在线集中梳理全省整体建设情况、剖析10个典型案例,试图以此呈现广东省重塑新时期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路径。
2021年初,台山市汶村镇中心卫生院成功独立开展首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获益者是74岁的陈伯。此前他因腰背疼痛前往中心卫生院就医,诊断为胸12、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过去,受制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该院对此类患者多选择保守治疗。但老年人常伴有其他疾病,采用保守治疗会加长卧床时间,对患者及其家人都是负担。
不过现在中心卫生院有了更大的底气。该院副院长陈方兴是台山市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下沉至汶村镇支援。在他的带领下,该院外科团队多次研究后,决定为陈伯行PVP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伤口小、风险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顺利结束,第二天陈伯便能自己吃饭如厕,还能下地活动。
和陈方兴一样,从市到镇成为台山市人民医院许多业务骨干近两年来的行医路径,这是台山医共体实施后带来的变化,迅速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加强县乡一体化管理
2019年8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市)名单,台山市在列。2020年2月4日,台山市发布加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并决定建立医共体管委会,由市委书记李惠文任主任、市长谢少谋任常务副主任,形成“市委书记、市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格局。
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台山医共体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县域医疗资源分别建成两大医共体。3月19日,台山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与台山市中医院医共体总院在同一天揭牌,重新出发。
根据台山市医共体建设相关意见和指南,两大医共体总院相继规范办公室、人力资源、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6个管理中心建设,以垂直化管理模式规范内部运行流程。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医共体成员单位挂职副院长,加强基层医疗业务管理,提升技术支撑,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步增长。同时,出台人员统招、统聘、统用的管理制度,激发医院运行活力、服务效率和发展动力。
▲人民医院医共体下沉医生查房坐诊
2021年,台山将医共体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及十件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市委常委会对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在市医共体管委会的统筹协调下,以绩效评价为抓手,组织多部门调研督导,做到及时疏通堵塞,保证建设工作畅通进行,有效发挥政府的统筹、监管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压实责任,切实提高医共体理事会议事决策质量,为医共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为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合理配置资源,台山医共体架构在原有以公益性医疗单位为主的基础上,加入6个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互补长短、互利互助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的资源分布,壮大壮实医共体建设规模。在此基础上,台山逐步构建起市镇村三级一体化、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便捷普惠的全面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医共体建设红利早日惠及区域内每一位群众。
擦亮区域医疗新招牌
2019年12月17日,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全面启动,54家三甲公立医院将对口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台山市人民医院与市中医院分别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支持,建立了“组团式”帮扶上下联动机制。
借此契机,两个县级龙头医院积极联络省人民医院等更多省级医疗机构,主动引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病中心发展,助力县域内强龙头建设。
2021年11月2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李捷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台山市人民医院为76岁的姜伯成功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第3天,姜伯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胸闷、气促等症状消失,仅右侧腹股沟处有一约2厘米的创口,还能下床活动,26日便康复出院。
这是台山市首次成功开展TAVR手术,疏解了缠绕姜伯长达6年的病痛。得益于顶级三甲医院的帮扶,台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不断发展,在高精尖技术上不断突破,逐渐打造出地区品牌专科优势。
目前,台山市人民医院已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7家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建立专科联盟,通过技术交流、进修学习、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推动双向转诊,提升医院服务和管理能力。
如今,台山市人民医院被纳入国家第二批符合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县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台山市中医院也积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打造重点专科,目前已建成4个广东省中医特色专科、1个“十三五”时期省中医特色专科、3个江门市中医重点专科。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强龙头的同时,台山积极推行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由牵头单位派遣专家团队下沉基层分院,以专科带动全科性发展,从教学查房、病历规范书写、手术开展、术后康复等多元化全链条帮促基层分院专科建设,致力打造分院服务品牌,有效弥补分院因分科不细无法诊治专科疾病的不足。
▲医共体专家在基层坐诊,基层群众有序就医
2021年,多家基层分院在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外科团队和妇儿中心团队下沉帮扶下,实现了多个医疗技术零的突破;汶村分院的脑血管病科、第二人民医院分院的骨科联盟正式成立;多家分院创新性开展股骨头置换、内痔环切、全宫切除、胆囊癌根治等突破性手术。
为更好服务偏远区域患者,推进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愿景实现,台山推行医共体内检查和检验结果互认,解决分院专业人才短缺以及心电、影像等辅助诊断水平低等问题,实现基层检查、基层收费、上级诊断的创新服务模式,减少重复检查也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远程影像中心充分发挥CT、MR远程诊断功能,目前已会诊病人达9418人次,大大提高了基层分院的诊疗时效性和诊断精确性,减少误诊率和延诊率,患者的就诊体验更优化。
台山正持续提升远程会诊服务能力,依托江门市区域卫生健康业务专网和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内公共卫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借助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系统,整合会诊、影像、心电、教学等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远程医疗中心,积极推进专家共享、技术共享、远程医疗协作、教学共享等管理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提升分院的诊疗水平。2021年1~11月,医共体总院共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含远程)1344人次。
而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的新技术合作模式,快速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的同时,还能满足下转患者的康复需求。2021年1~11月两大医共体内牵头医院下转病人2908人次,同比增加10.61%;基层上转患者达7302人次,同比增长43.97%。医共体基层分院门急诊诊疗量达1495756人次,较上年同比增加19.31%;出院量达42764人次,较上年同比增加0.5%。
台山正布局谋篇,未来将继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建立层级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医共体外部治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将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串起来,形成功能定位科学准确、流程清晰、分工协作、运作规范高效的医疗卫生闭环服务体系,高质量打造具有台山特色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编辑 | 王侃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 | 《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