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广东身影

南方+ 记者

“真的很激动,也很自豪!”此次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国际残奥委会会旗执旗手的中国女子轮椅篮球国家队教练陈琦讲起现场的感受仍难掩兴奋。

陈琦和张雪梅在北京冬残奥开幕式后合影留念

陈琦和张雪梅在北京冬残奥开幕式后合影留念

在此次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和火炬传递中,除了陈琦之外,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队员张雪梅担任了内场火炬手、队长林穗玲担任了火炬手。

“轮椅篮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特别兴奋、特别激动,特别自豪!”冬残奥会开幕式刚结束,陈琦给记者发来语音,用3个“特别”形容了刚参加完开幕式的感觉。

无  南方+ 吴明 拍摄

“现场氛围很好,科技感也很强。”陈琦告诉记者,当他走过会场的时候,回想起14年前自己还在当运动员的时光,也觉得自己作为中国女子轮椅篮球国家队教练,能够带着姑娘们为国争光,为最初的梦想坚持,很值得。

和陈琦一起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队员张雪梅,她担任内场火炬手。

在张雪梅心目中,陈琦不仅是教练的角色,更像是家人和朋友。“他不仅教会我们打球,更教会了我怎样去面对今后的生活。也是他把我从无助的角落里拉出来,走向了阳光。”

开幕式结束后,陈琦和担任内场火炬手的张雪梅合了一张影,发到了篮球队的群里,队员们纷纷点赞。

陈琦觉得,轮椅篮球像是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如今他想把这个梦想种进更多人的心里。

无  南方+ 吴明 拍摄

1999年,23岁的陈琦参加天河区残疾人运动会,被广州市轮椅篮球队的教练看中,进入市队。陈琦第一次坐上了比赛用的轮椅,“太自由了,像是起飞了一样”。在这之后,陈琦爱上了轮椅篮球,开始在球场上逐梦。

2003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陈琦第一次在大型比赛上进球得分。进球的那一刻,陈琦感觉自己找回了自信。“这个进球对我影响很大。”陈琦说,进球的机会是队友“让”给自己的。也就在那时,他明白了,比起赢,轮椅篮球更有魅力的是团结精神和成就别人。

汗水和坚持为梦想助力

陈琦带领的是一群坐在轮椅上打篮球的姑娘。

练轮椅篮球,要先受得了“皮肉之苦”。比赛用的轮椅没有刹车,“走”“停”全靠手。

“轮椅不是身体的一部分,它是冰冷的。”教练陈琦告诉记者,将金属材质的轮椅“玩”得像自己的腿一样灵活,是每个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必经之路。

摊开手,姑娘们的手掌上密布着老茧,摸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是轮椅和她们融为一体时留下的痕迹。

汗水和坚持让她们获得为国争光的机会,最终站上残奥会的领奖台。而运动也成为抚慰人心、催人向上的力量。

2021年是姑娘们的高光时刻——东京残奥会上,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夺得银牌,创造了历史最佳战绩;第十一届残运会上,广东轮椅女子篮球队卫冕冠军。

东京残奥会,由广州负责承担并协助组织中国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训练和参赛。参赛的12名运动员中,有8名来自广东。她们分别是张雪梅、林穗玲、黄晓连、邓明珠、陈文丽、陈妹二、吕桂娣、张彤蕾,主教练陈琦也来自广东。

2019年,队长林穗玲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希望东京奥运会能够摘块牌;张雪梅告诉我们,她想跟姐妹们一起取得球队的最好成绩。2021年,这些梦想都实现了。

“现在我是全村骄傲”

汗水换来了成绩,运动也改变着姑娘们。接触轮椅篮球之前,体育运动似乎跟她们的生活无关。

林穗玲

林穗玲

从小上体育课,林穗玲都是“场外人员”;无论是运动会还是球赛,她是永远的拉拉队。不少从小残疾的队员跟她的经历相似,她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边缘感。

而对于张雪梅来说,因病截肢,曾让她一度无法面对自己的身体。截肢手术之后,她常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她总是很敏感,走在路上,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害怕亲友对自己疏离。

接触轮椅篮球后,姑娘们的身心逐渐被治愈。

运动让张雪梅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仍然强劲有力,她不仅平稳地度过了5年的术后危险期,还重新找回了开朗和自信。无论是参加残奥会比赛,还是这次在冬残奥会做火炬手,她的家人们都会围坐观看为她加油。她这次在冬残奥会做火炬手的消息,在家乡增城小楼镇九益村传开了,“现在我是全村的骄傲。”张雪梅笑着说。

林穗玲

林穗玲

3月4日,林穗玲上午完成火炬传递,下午就坐飞机回到了位于广州的训练基地。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她马上就要投入日常训练。虽然因为疫情,不少比赛能否如期进行还充满了未知,但林穗玲和队友们要一直保持积极的训练状态,“一旦有比赛,可以马上上场”。

此次北京之旅,林穗玲还遇到了自己的球迷。“她说看了我之前的比赛,很喜欢。”林穗玲欣然答应了球迷要合影的要求,她回到基地把这件事告诉了队友们,有了球迷的支持,让她们充满动力。

队员们在观看开幕式

队员们在观看开幕式

3月4日晚,冬残奥会开幕式开始了,女子轮椅篮球队的队员们围坐在电视前。“看,那是教练!”“雪梅也出来了!”隔着屏幕,姑娘们仍难掩激动,林穗玲说,“感谢轮椅篮球让大家看到我们,让我们聚在一起向未来。”

【记者】李业珅 刘佳荣 朱小龙

【摄影】吴明,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曹嫒嫒 尚黎阳

【实习生】袁乐彤 刘清怡

编辑 宋杰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