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 冬残奥会助力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世界

南方+ 记者

“中国政府为残障人士提供冬季残奥会服务的承诺和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召开之际,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表示,期待冬残奥会能够赋予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享受体育运动的能力,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无障碍、包容的体育环境。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

常启德说,希望冬残奥会能帮助提高公众对占世界人口15%的残障人士的权利、需求和潜力的认识。这对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世界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冬残奥会的意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0亿人身患残障,占总人口的15%。

广为人知的是,常启德还与广东有着一段特别的缘分——2021年1月来华履新时,他在广州白云机场入关,并在这里完成了21天的隔离。在随后的一年里,他还到访深圳,感叹这里“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他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切关注,期待大湾区可以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技术专长的门户。

“双奥之城”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南方日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您如何评价本届冬奥会?

常启德:我要赞扬每一位参加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奥运选手的努力。经过6年的筹备和16天的精彩比赛,国际奥委会、北京组委会与中国政府一道,以安全、精彩的方式举办了冬奥会,并出色地遵守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相关公共卫生措施。

北京目前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曾对此评价:“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能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以如此出色的方式搭建安全的奥运舞台。奥运村非常出彩:场地宏伟,组织非凡”。

南方日报:今年距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8年时间。在北京冬奥会的四大理念中,“绿色”居首位。据您看,这对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议题,将起到怎样的象征性作用?

常启德:正如中国领导人强调的那样,以绿色、包容、开放、清洁的方式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了团结、韧性和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生存危机方面的价值。

现在整个世界正处于关键时刻,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指,“人类的红色警报”已经袭来,我们需要迅速采取行动,以避免踏上“不归路”。

南方日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展现了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合作与团结、才华与包容。”您如何看待本届冬奥会对于加强世界团结的历史意义?

常启德:联合国长期以来充分认可体育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之间的合作在传播体育作为促进相互理解、友谊、宽容、无歧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全世界仍在抗击疫情之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同情和团结,正如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冬奥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所呼吁的那样,国际社会应让世界各地的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得疫苗。

我希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表达的那样,“这种精神远远超出了奥运会本身,以提醒每个人,包括参与者和观众:我们属于同一个人类大家庭……当我们共同努力时,我们能取得的成就是无限的。 ”

期望冬残奥会创造无障碍、包容的体育环境

南方日报: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召开,北京冬奥组委为冬残奥会运动员和观众准备了多项无障碍化设计。您如何看待此间的意义?

常启德:残奥会运动员体现了人类的高度,他们挑战了社会设定的边界,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他们作为世界级运动员的潜力。看到世界各地的社区为参加奥运会的同胞们庆祝,同时激励他们超越所有边界,追求更高的目标,我深受鼓舞。

同其他人一样,残障人士有权并应同样受到鼓励参加和组织各类体育和娱乐活动,包括接受必要的指导、培训和资源,以及进入有关场所。此外,残障儿童和青年有权平等参加体育、娱乐和休闲活动,包括教育系统内的活动。

中国政府为残障人士提供冬季残奥会服务的承诺和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高兴获悉,北京和张家口政府已经实施了数千项实践和法律改革,以改善这两个城市的残障人士社区在各个方面的长期可达性,从公共交通到建筑入口,从公共信息网站到住宅社区。

南方日报:2月17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幕的全球残障人士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敦促所有国家采取更多措施,将残障人士置于其新冠大流行后恢复计划的“前沿和中心”。在这其中,您期待北京冬残奥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常启德:残奥会运动员是展示残障人士在获得足够资源和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取得的成就水平的典例,不幸的是,世界上10多亿残障人士中的大多数通常都并非如此。我希望冬残奥会能够赋予残障人士和残障人士享受体育运动的能力,并赋权体育、教育和技术领域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无障碍、包容的体育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将体育作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打破障碍、在不同地理、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加强团结的重要工具。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教科文组织最近推出了“Fit for life”(适应生活)的体育相关旗舰活动,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证据、数据系统和利用技术来支持对体育的明智投资,作为疫情后复苏的加速器,以及解决日益严重的缺乏身体活动、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南方日报:您对北京冬残奥会有怎样的期待?

常启德:在庆祝体育伟大的同时,我希望在(冬残奥会)这个特殊场合也能帮助提高公众对占世界人口15%的残障人士的权利、需求和潜力的认识。这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和努力,不仅需要围绕残奥会运动员本身开展报道,为大家呈现一种平等和包容的叙事角度,并关注他们赛场之外,作为残障人士、作为社会成员在生活各个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克服”残障的“超级英雄”。

这样的变化是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世界的重要一步。这将是冬残奥会可以留给中国、主办城市、各个社区和当地人民的真正遗产。

大湾区将成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技术门户

南方日报:关注到您202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就是从广州白云机场入关。您当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何?您担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以来,是否又来到过广东?在您的认识中,广东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常启德:作为第一次来华的游客来到广州,21天的隔离期间里,我从机场和酒店凝视着这座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感到深受震撼。我独自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星期,这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座城市的历史,同时思考中国近几十年来的迅速崛起。

在那之后,我作为联合国驻地协调员访问了深圳,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短短四十年内,深圳已经从一个渔村转变为全球科技重地。深圳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新兴的湾区,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的角色?

常启德: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一直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2021年大湾区内地九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大湾区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立更具韧性的城市地区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而弥合城乡、内陆与沿海发展差距的挑战依然存在。

大湾区利用该地区强大的产能,同时鼓励气候友好型产业和支持高科技发展,可以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技术专长的门户。

联合国驻华系统一直致力于推动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我曾经访问了澳门。位于大湾区的联合国大学澳门研究所提供前沿研究,以提升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发展,是联合国驻华系统当地的协调中心。联合国驻华系统将继续与大湾区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撰文】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泠汐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