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作为珠三角传统农业大市、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惠州,将如何把握机会、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惠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晓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的惠州乡村振兴实践。
南方日报:2022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今年,惠州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见效?
朱晓文:今年,惠州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立足惠州实际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广东早日进入全国乡村振兴第一方阵贡献惠州力量。
全面对标对表高位谋划。按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的部署,惠州系统谋划了全市全年乡村振兴工作,制定重点任务清单、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市级部门、县区、镇街具体任务,挂图作战;推动实施一批重点任务,压实部门和属地责任,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通报、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的工作机制;高标准迎接好省2021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工作,争取在纳入珠三角核心区考核的第一年取得好成绩。
从讲政治的高度坚决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防止“非粮化”“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种植用途,实施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稳步提高总产量,2022年底前将消灭连片15亩以上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力争2023年底前全面消灭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抓好5个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完善工作指引、制度、细则、清单等,推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工作;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巩固提升环罗浮山等13条示范带,集中力量打造1至2条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示范带。
此外,惠州还将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一粒米(丝苗米)”“一条鱼(金鮸)”“一只鸡(三黄胡须鸡)”工程;落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管理、项目资金管理等制度机制,整合行业优势及社会资源共同投向帮扶镇村;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乡村治理,做好年度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创建,探索形成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样板等。
南方日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迫切需要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综合效用。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惠州将如何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体系?
朱晓文: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体系,关键在于破解“人钱地”三大难题。
一是破解“人”的难题。惠州坚持党建引领,贯彻省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部署,推动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党组织;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继续实施2021—2025年乡村振兴“大培训”,针对市县镇村组各级干部、储备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九类培训对象,开展分级分类、精准施训。
二是破解“钱”的难题。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申请政府专项债、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等措施,打出财政“组合拳”;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用,推动各县区依托国企建立农业投资公司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发展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破解“地”的难题。承包地方面,惠州将鼓励农户通过土地转让、转租、互换、入股、转包等方式,解决“碎片化”问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宅基地方面,研究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优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用地方面,内部挖掘、节约集约,用好点状供地模式,保障必要、急需的乡村产业用地。
【记者】乌天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