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指出:“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因此, 有必要了解其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特点, 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教育实践。那么,什么是性别平等?为什么要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如何从家庭养育方面对孩子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呢?
点击下面视频(音频)收听第235期精彩节目吧!(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
1.性别平等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要想达到教育领域的完全性别平等,主要需要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平等:
(1)机会平等:指的是男童和女童进入学校的机会相同,也就是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在这个方面没有性别歧视。
(2)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也就是男童和女童受到相同的对待和关注;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方面免受陈规旧习和性别歧视的影响;可以有相同的学业导向;在接受建议时也不受性别歧视;可以使用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设施。
(3)结果平等:也就是学习结果、受教育年限、学术资格和文凭不因性别而不同。
(4)外部结果平等:也就是工作机会相等,离开全日制教育以后找到工作的时间相同,有相同资格和经历的男性和女性所取得的报酬相等。
2.在家庭中如何进行性别平等教育
(1)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异:男女平等,首先父母就应该承认男女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且,从客观上来说,男女生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坦然地承认这一点,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首先就是一种对于平等的否定。但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不等于承认男性处于优势。
(2)父母要有性别平等的观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性别平等意识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首先要有性别平等意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家庭资源的分配上均应有平等的观念。避免在与子女交流过程中出现性别偏见的语言,如女孩子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类似语言。
(3)父母应起性别平等榜样作用:性别平等教育, 父母应起榜样作用。家庭事务应彼此商量。责任共担,就是分担家庭经济和其他各种责任。彼此协作,是考虑个体差异而不是简单按性别进行家庭分工,同时彼此支持、协调和配合。互相关爱,互相理解、欣赏、尊重,给予对方关心和爱护,不要将男性限定为不善表达感情,也不要认为女性就是天生的照顾者。爸爸应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应该多体谅妈妈,共同分担家务劳动,这样家庭也会更加温暖和谐。
(4)主动和孩子讨论性别议题:父母主动和孩子讨论性别议题,让孩子了解并包容差异性,建立起性别平等的观念。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面对不擅长的东西的时候,也会害怕,爸爸妈妈难过的时候,也希望可以倾诉或者痛快地哭一场;爸爸妈妈面对梦想的时候,都特别勇敢、自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一个坚强又优秀的人;男孩可以喜欢粉红色,女孩也完全可以喜欢蓝色等。
最后,鼓励孩子表达。也可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性别观念的理解,同时鼓励孩子说出性别不平等带来的种种困难。小汽车、洋娃娃,让孩子自由选择。弱化性别刻板印象,摆脱过度差别教育,这样能够促进男女两性的孩子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男性和女性特征两者兼具之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更易占据优势地位。在孩子的性别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于更趋全面的双性化培养。
一、更新认知,认可性别平等的积极意义
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基于性别平等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角色的多元性,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
二、以身作则,付诸行动
1.父母科学合理地分工合作。我们可以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贤妻良母和贤夫良父亲密合作,一起出入厨房、厅堂、市场,一起探讨和实践科学养育,更能成就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家庭系统。
2.停止用刻板印象评判自己和他人。夫妻可以重新认知自己的个性特质、自我价值。男人不必为了得到认可而争强好胜,女人也不必因为害怕被嫌弃而逆来顺受。我们可以接纳这样的女儿:她可以坚强、勇敢,冲锋在前;她可以做政治家、科学家、警察;她可以喜欢足球等力量型的运动。我们可以接纳这样的儿子:他可以脆弱、撒娇、哭诉;他可以跳舞、喜欢粉色;他可以是幼师、护士。男孩女孩的兴趣爱好和成就都会被尊重,被认可。
3.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平等。男孩女孩都应该从小就被引导如何保护自己、尊重异性。我们不该片面地认为女孩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更重要,而应该意识到男孩从小得到足够的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教育,关乎男孩女孩的共同安全。男孩女孩都值得看与两性身心成长相关的书籍,因为从科学渠道了解异性的知识是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或许现实中性别不平等的言行无法完全消除,但父母的觉醒和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性别平等我知道、我践行、我宣传,让男女“平”分秋色,和谐“等”量齐观。
有关性别观念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在互动中建构的教育。爱是孩子的人生功课,也是父母的人生功课。如果能引导孩子获得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他们在社会互动中将会更自信、通达、包容。
但爱的概念很宏大,我们很难捕捉它的轨迹,当下的我们可以尝试从细小的、具体的互动中描绘爱的模样。首先一点是尊重,生理性别是二元的,但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引导孩子们尊重差异、拥抱差异,将会让性格各不相同的孩子们都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其次是尝试,在家庭的引导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多种可能性,比如职业可能性、角色可能性。“性别+角色”的表达,如“男护士”“男社工”“女警察”“女消防员”,其实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职业身份如果能够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不受性别框架的限制,孩子们便能拥有更宽广的职业机遇。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职业的“性别特征”,只要孩子有兴趣、想锻炼,我们都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去体验。如此,孩子们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会更多元,思想会更辽阔,因为他们在尝试中学会了接纳与包容。
愿孩子能在生命旅途中享受爱的点缀,愿孩子们能在爱里放松。
生活中,我们总是期望男孩是坚强的,不哭,要自己解决问题;女孩呢,则希望她乖巧,对别人好,搞好关系胜于成就。如果她们不符合期待,就会被戴上一些帽子,“女汉子”“男人婆”“泼妇”“假小子”等。如果男孩的行为不符合期待,会被带上“娘娘腔”“怕老婆”“书呆子”的帽子。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在无形中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性别平等始于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平等教育?
一、说说看
多与孩子谈谈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通过和孩子谈论两性平等,以及我们要达到一个男女平等的世界还需要做些什么,塑造他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方式。
二、做做看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照顾者和家人在家里树立正确的榜样非常重要。一家人平等分担所有家务,一起出入厨房、厅堂、市场,为孩子做出性别平等的榜样。
三、同样爱
家庭教育关注性别平等,给男孩女孩同样的期待和关爱。父母避免用性别固化教育孩子的方式,限制孩子的发展可能。归根结底,是努力让每一个男孩每一个女孩都得到适合的教育,鼓励孩子展示自我特色,都实现充分的发展。
四、常反思
作为父母,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因性别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幼儿阶段,请别因性别限制孩子的玩具;学龄阶段,请别因性别限制孩子的学业;进入青春期,请别因性别限制孩子的个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