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中小学课后服务再升级,一生一课表
“双减”政策落地后,广东各中小学推行课后服务已持续一个学期。经过首个学期的实践后,第二学期的课后服务都将发生哪些变化?
记者走访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以下简称为“省实荔湾二小”)、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以下简称“三元坊小学”)发现,学校的课后服务均进行了优化调整,体现在提前了解学生需求、按需开设特色课程,以及结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供给。
三元坊小学学生学习民乐课程。 南方+ 吴伟洪 拍摄
按需提供素养课程
课后托管服务升级至3.0版
“在同学们看来,晴天是什么颜色的?”“晴天是暖色!”“是七彩的!因为天空可能经历了下雨,才变晴的。”2月28日下午5点,曼陀罗正念绘画课程心理教师周安龄正在请同学们分享心目中的晴朗天气。正念绘画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自我表达、认识自我的课程,也是省实荔湾二小受欢迎的课后服务课程之一。
省实荔湾二小正念绘画课程。受访者供图。
“在儿童画中,每一种颜色都是孩子脑海中的内心世界,是孩子个性情绪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新学期新目标’‘我眼中的自己’‘画出心中的美好’等与孩子紧密相关的主题,帮助孩子表达自我、舒缓生活中的焦虑与恐惧情绪、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课程教师介绍。
除了正念绘画课程,当天下午还开设有中国象棋、创意黏土、舞蹈等多门课程。省实荔湾二小副校长林琳介绍,学校素养课程共有10个类别,开设有32门课程,学校98%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90%以上的学生参与一门以上的素养课程。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刘佳荣 摄。
经历一学期的开展实践,课后服务都有哪些变化?“首先是素养课程进行了升级,原先是根据老师来安排课程,这学期则摸查家长及学生意愿,尽量满足学生成长阶段的需求。”林琳介绍道,“例如之前未开设书法课,但由于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书写,这学期就增加了书法课。根据需求开课,真正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满足‘一学生一课表’。”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校完成了课后托管1.0到3.0版本的更新。“1.0版本是做基础托管,解决家长无法按时接孩子的问题。推出2.0版是开展三段式课后托管服务,例如全学科阅读、素养课程、体育锻炼等其它兜底托管服务。”省实荔湾二小校长陆蓓说。“目前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加油站+素质课程超市+暖心时刻’四段式课后托管服务3.0版。”
陆蓓认为,课后服务,并非是简单地由学校多“看管”孩子几个小时,而是学校教育综合服务的回归和强化。如何在“减”出来的时间、空间加入有意义的发展要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是关键。“‘双减’下的课后服务,应该成为学校育人的增长点。”陆蓓说。
传承粤剧特色文化
多元化培养学生兴趣
“好,腰下去”“十、九、八、七……”3月1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粤剧课上,来自广州红豆粤剧团的蔡金敏正在带领学生进行形体练习。
粤剧课学生正在训练。
从学唱简短的小粤曲,学习粤剧的基本身段、动作,排练小型的粤剧节目……粤剧班针对按照学生年龄、性别开设,让学生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由浅入深地教学,使其逐渐了解和传承粤剧传统艺术文化。
“课程中将粤剧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因为要练习形体,最开始一部分同学是怕痛喊累的,但这也是磨炼意志、养成坚持的习惯的过程。”教导主任刘玮妍说。
学生接受乐器课程教学。 南方+ 吴伟洪 拍摄
三元坊小学地处西关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结合自身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优势,开展以民族器乐活动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创办了民乐教育特色,距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
“‘双减’政策下,学校和家庭都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策划、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孩子发展各项能力。一至六年级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参与课程。”三元坊小学校长毕小卫介绍。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尽管场地有限,但学校按照实际情况开设素质班,并且提前咨询了家长需要和兴趣爱好来设定课程。”毕小卫说,“‘双减’前后学校素质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起初仅保留特色项目教学,到逐步丰富课程内容,多元化培养了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
据荔湾区教育局介绍,据统计,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的92所中小学均开设了课后托管服务,在96824名学生中,96586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托管。每周五天每天均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有91266;每周五天均参与课后下午托管的学生共70617人;参加午休托管学生人数91266,100%做到午休平躺睡。
【记者】刘佳荣
【摄影/摄像】吴伟洪
【剪辑】龙达洋
【通讯员】肖慧 谢慧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