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肇庆这个地方的由来,99%的人不知道……

多彩肇庆
+订阅

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

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

传承千年的民间工艺……

这就是白土镇!

  

 

 △肖志君 摄

白土得名与它息息相关.....

你们知道吗?

白土镇这个名字跟当地的

一项传统民间文化工艺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

以前白土镇地下盛产

一种用来做瓷器的白鳝泥,呈白色,

白土之称因而得名。

白土镇有着生产瓷器的历史,

被人称为“白土缸瓦”,

出产的陶瓷器主要有

缸、坛、罐、盆、盘、瓶、壶、埕、盒等,

种类丰富,雅俗共赏。

 △肖志君 摄

“白土缸瓦”其特点是胎质坚硬,

釉色青灰或泛金、银、朱等色彩为主,

其中最特别、最精彩,

最鲜为人知的品种是铁沙窑。

△图源:高要广播电视台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白土窑在明代已经形成规模,到了清康熙年间,不仅供应肇庆、岭南多地,而且远销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在高要,以前很多人家中少不了有一到两件白土缸瓦。

白土窑器物的装饰主要采用:贴塑、捏塑、堆塑、刻划、镂空、印花等工艺技法。装饰图案蕴含中国民间文化,装饰寓意吉祥,“白土缸瓦”也不例外。如蝴蝶和花(欢天喜地)、福鼠、方孔钱(福在眼前),梅兰竹(君子气节),佛手、石榴、柿子(多福多寿多子孙)、瓜果藤蔓(瓜迭绵绵、子孙延绵)等。

据民国《高要县志》记载,用“白土缸瓦”装酱、醋、糖等物,“永无渗漏、变味之虞。糖亦无溶湿。”

 △肖志君 摄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白土镇的白鳝(膏)泥资源减少,以及基本农田的保护,高要区“白土窑”烧制的陶瓷器逐年减少,末期已基本停止生产,肇庆地区百姓家中司空见惯的高要“白土缸瓦”日益减少,逐渐变成了稀罕物品。

虽然随着岁月变迁,

窑址的烟火已不再,

但“白土缸瓦”蕴涵着渊深广博的传统文化,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民间文化艺术。

 

 △肖志君 摄

雄才故里 钟灵毓秀

 白土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

是一个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地方。

其中,白土镇坑尾村名人辈出。

据不完全统计,自元朝开始,走出去的名人名家共有33位之多,其中包括元朝谏议大夫黎确贵、清朝山东知府黎跃鹏、粤西首富黎禧癸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肇庆人熟悉的岭南画派领军人物黎雄才。黎雄才,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在九十岁高龄时,黎雄才获得了“金彩奖”成就奖,这是我国绘画界的国家级最高学术奖项。

坑尾村建于北宋时期,

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

因村民居住的地方在坑的末端而称为“坑尾”,

属于广东省文化名村之一,

被誉为“雄才故里”,

是岭南画派一代宗师黎雄才先生的故乡。

 △肖志君 摄

坑尾村的布局错落有致、路路相通,

青砖青瓦,

一步一景有着浓郁明清风格,

现存古建筑三十余栋,

形成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群。

 △肖志君 摄

坑尾村家训文化浓厚,礼序家规,

在历史的长河中,

黎氏家族拥有自己的祖训、家规,

规训着一代又一代的黎氏子弟,

酝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村里有一间挂着“郎官第”牌匾的大宅,“父子八贡”的故事依旧在村内流传着,大宅里完好地保存着黎展海、黎永秋和黎永秋妻子穿着清代官服的画像。千百年来,黎家人尊师重教,他们敦促一代一代的子孙勤读诗书。

△图源文化肇庆

这片被人文浸润的土地,

成就了翰墨丹青无数。

国画大师黎雄才的祖屋

就隐藏在坑尾村古建筑群里,

是村内建的第一间祖堂。

与黎氏祖屋相邻的一座建筑,就是黎雄才故居(又名高要家训廉政教育基地),坐落于坑尾村中心,始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的“三间两廊合院式”建筑,是传统的南方民间建筑,承载着明清以来浓浓的书香气息。黎雄才故居内设五大展馆,在故居展出的,有黎雄才大师生前的照片,和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图源高要发布

作为广东文化名村的白土坑尾村,

正在发挥黎雄才故里的品牌效应,

延续历史文脉,

建设文化特色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名村,

让那些流光溢彩的历史人文

与秀美风光

在平凡生活中再次焕发光彩!

△肖志君 摄

历史古迹 文化印记

走进白土镇的村落,

岭南风格的古建筑比比皆是,

古风犹存,原生态的气息令人迷恋,

门楼带着历史的深厚感,

顺着村落慢慢走,

门楣上的雕花,墙上的青藤等,

见证着许多故事。

△肖志君 摄

在众多古建筑之中,

有一所书院格外引人注目,

那便是位于白土镇龙头岗上的五云书院。

曾经的五云书院见证岁月峥嵘,

如今的五云书院延续传承历史记忆,

将在新时代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

道光丙戌(1826)年落成,之后历经多次重修增建而日臻完备,成为当地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五云书院并不算历史悠久,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书院为砖木结构,三进深,三开间,琉璃碧瓦,花岗石和硬木梁柱,整座书院设有厅堂、厢房楼阁、庙堂、亭台、天井以及园林等,足见明清岭南建筑特色。石匾上有晚清文化名人彭泰来书写的“五云书院”四个楷书。五云书院是由当地宋隆河两岸的64条村共同建造的学堂,开创了高要乡村从私塾教育转为民办、官办书院教育模式的先河。

 △图源 高要发布

在白土镇,有一座白土高庙,

又名“白钰高廟”,

让人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

感觉古色古香的韵味。

↓↓↓

白土高庙位于白土镇白联居委会龙沙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后续多次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廟门左右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抱台。白土高庙香火鼎盛,受四面八方信徒前来参拜。

上榜白土镇的文物古迹

不得不提到当地的古井。

在白土镇,不可移动文物的古井有8口,

每一口老井,都有一段历史,

诉说着古镇的历史和文化,

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中,有一口叫三巷古井。

↓↓↓

三巷古井位于白土镇长坑村委三巷村古门楼前,始建于元末明初开村时所建,坐西向东,水井外方内圆,井口呈四方形,用四块花岗岩石砌成,井内用青砖砌成圆形。井水清澈,当地村民每年清洗,沿用至今。

△肖志君 摄

在白土镇,既能休闲玩耍,

还能感受风情民俗,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颇有历史底蕴,

具有明清风韵的历史建筑,白墙黑瓦,

穿梭在这里的街道小巷,

浸润在古色古香的韵味中,

仿佛历史就展现在面前。

◆通讯员 肖志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