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社会保险法限制,非免疫规划疫苗入医保长期难以推动。就此,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建议,修改社会保险法,明确把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支付范围,鼓励居民进行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的接种,推动该类疫苗的接种率提升,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免疫规划疫苗难满足疾病预防需求,狂犬病疫苗等已成必打疫苗
中国疫苗可分为两类: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又被称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接种成本,因此接种率很高。相关数据显示,主要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总体达到96%以上,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99%以上。
而二类疫苗的接种情况并不理想,呈现较大的“贫富差距”现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报告接种二类疫苗共36种,平均接种剂次为783.31剂/万人。这远低于免疫规划内疫苗的接种率。地区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上海最多、辽宁最少,分别为3149.04 剂/万人和165. 98剂/万人,两者相差19倍。
中国已有十多年未将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9年12月31日,官方曾调整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疫苗的接种程序,以提高针对相应疾病的免疫力。不过,这次调整未纳入新的疫苗,包括近年来受到关注的13价肺炎疫苗和HPV疫苗在大多数省份均需自费接种。
考虑到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成本,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一直有将其纳入医保支付的呼声,以此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分摊接种成本,进而提高疫苗覆盖率。蔡卫平表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疫苗接种无疑是预防疾病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因此有必要把疫苗接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中。
“随着人民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免疫规划疫苗已经满足不了疾病预防的需求。” 蔡卫平强调,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已经成为必打疫苗,例如,狂犬病疫苗是阻断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根本措施,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为100%。
蔡卫平还举例,13价肺炎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肺炎球菌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疫苗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在中国估计每年有大约3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相关性疾病。而HPV 疫苗可以预防 70% 宫颈癌的发生。
打通法律限制,明确把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针对历年来的建议,国家医保局一直援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予以拒绝。例如,2021年10月公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340号建议的答复》中称,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做了具体规定,符合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医疗费用,按规定从基本医保基金支付,并明确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非免疫规划疫苗不能由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国家医保局表示。
蔡卫平也关注到这一问题。近年来,把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医保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限制难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因此有必要对该条款进行修改,明确把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支付范围。”他说。
对此,他建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修改为: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疫苗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蔡卫平还建议,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疫苗目录。他解释,基本医疗保险疫苗只纳入非免疫规划疫苗。参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管理方法,由国家疫苗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同医保部门建立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疫苗目录并动态调整机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医保部门参照执行,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目录范围。对目录内的疫苗集中招标、采购,保障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医保局此前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基本医保职能定位、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需求、项目成本效益等因素,研究将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的可能性,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保障范围上的有效衔接。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