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发布

惠州发布
+订阅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健康优先;对标国内一流,实现协调发展;把惠州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康养胜地、智惠名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近日,《惠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期间,惠州将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成就

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和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时期,惠州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和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卫生健康优质服务的目标。

惠城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内的中医馆。

《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市按病种分值付费病种数达到5142个,超过广东省要求大于1000个的目标。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七个县(区)全部设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部分县区综合医院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共有三级医院14家,其中三甲医院4家,全市共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9个、重点扶持建设临床重点专科6个;打造了胸痛、创伤、卒中、重症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

全市纳入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村卫生站共1044间,完成529间市级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完成175间省级村卫生站建设。2020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实际到位74元/年,每万人公共卫生人员数为4.09人。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妇幼健康项目成效明显,全市平均婚检率≥90%,孕妇血常规初筛率≥95%,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95%,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提供全程免费的地中海贫血防控项目。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完成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任务,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等次。全市流动人口目标人群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3.08%,流动人口信息入库率达到93.18%。

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基层中医馆服务模式,开展能力再提升工程,实现基层中医馆信息化服务。全市93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标准化中医馆。惠东县、博罗县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成葛洪博物馆,成功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目标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规划》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健康优先;对标国内一流,实现协调发展。到2025年,健康惠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定型,区域医疗卫生高地的作用日益彰显,区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惠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到2025年,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当前以及未来重大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维护人民健康。

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有效管控。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健康产业实现新突破。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创新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模式,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构建以中医药为特色,内涵丰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以湾区健康智造科技城、国家中医创新示范区、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把惠州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康养胜地、智惠名城”,到2025年,医药与健康产业产值超100亿元,成为惠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游人在葛洪博物馆参观,了解中医药文化。

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构建与国内一流城市目标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体系,聚焦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医疗卫生健康综合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形成“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重点向基层倾斜,强调坚持公益性、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新型卫生健康保障体系。

到2035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国内一流城市行列,建成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地位相适应的健康惠州。

主要任务

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保持社区防控“三人小组”常态化机制

《规划》要求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快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以市、县、镇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规划》要求,完善疾控机构与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系统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保持社区防控“三人小组”常态化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快速处置和精准管控机制。在中小学推行“校医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厂医制”,发挥村医、校医、厂医、社区家庭医生“第一道防线”作用。

筑牢“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

《规划》提出,筑牢“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

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新高地。实施医疗卫生建高地工程。发挥市中心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区域龙头作用,积极推进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力争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先进行列。集中高水平医院优势资源,组建医联体,对标国内最优,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加强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与运动医学”、市第二人民医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体系”、市中医医院“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打造各医院品牌。提高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医疗骨干培养能力、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现代医院创新管理能力。建设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的急危疑难重症救治平台,建设服务重大项目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急救平台,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惠州及周边地区的医疗科研教学平台。

打造一批专科类的市级区域医疗平台。针对本市流出患者较多的病种,加强重点疾病专科建设,提高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服务能力,逐步减少市域内相应病种外流。发挥市级区域医疗中心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市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规划》要求,强化县级医院的地位作用,实现“大病不出县”。以专科、人才、技术、管理为核心,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县级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中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专科建设。实行县级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各县(区)综合医院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本地区多发的重大疾病开展防治技术攻关,通过专科联盟等多种方式加强县域紧缺学科、薄弱专科建设,形成县域高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

《规划》要求推进健康惠州行动。构建健康惠州行动机制。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规划》提出保障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构建生育友好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充分尊重群众合法生育权益,增强生育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联动。构建配套政策体系,完善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加强科学预测,合理规划配置婴幼儿照护、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推动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不少于5.5个,普惠性托位占总托位的比例争取达到60%。

惠州象山药王谷中草药种植基地已保全南药种苗800多种。

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规划》要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25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产业高地。

构建中医药“守正创新”新路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医医疗平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与深圳、广州、珠海建立健康产业(中医药)联动机制,整合湾区中医药资源,加强中医药海外发展政策研究,推动本土中医药产品和文化走向国际。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5年,1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成一批“中医阁”,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达到总数的25%以上,80%的县(区)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实现全市乡村(社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规划》还要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医养融合创新发展,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打造“医药养游”一体化高端健康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医药与健康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来源:惠州报业全媒体

采写:周智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