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一名教师正在阅读根据“双减”政策及相关规定重新修订的作业管理制度。 (新华社/图)
全文共1535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双减”政策之下,学科类课外培训被叫停了,但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让非学科类课外培训成为新的“军备竞赛”项目,再次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如何避免“综合素质评价”主观化,从而避免造成可能的不公平与操控?这些潜在的问题应该有预案处置,以保证升学及遴选人才的公正性与严肃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陈斌
随着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地,家长们对中考如何改革格外关注。上海市教委日前公布的2022年高中招生意见表示,探索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在中考中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意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书本和实践中平衡发展。但这一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需要一些冷静观察与思考。
上海市2022年中考意见规定,除了统一招生录取以全市统考的学业评价成绩为依据外,部分自主招生高中和名额分配到区到校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多为重点高中)录取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综合素质评价是上海市从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上海义务教育实行五四制,初中从六年级开始)学生开始实行的。因此,2022年是上海中考第一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根据2019年4月发布的《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尤其关注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发展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课程和学业成绩之外,还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内容,每个学期末录入一次,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在初中毕业前生成综合素质报告,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和中考录取的参考。
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平时的成长发展和考试之外的创新、实践能力也能作为高中录取的参考因素,初衷是破除“唯分数论”。但是,综合素质评价是不是能够达成“减负”的目标呢?
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也包含了课程和学业成绩,只是包含了初中各学期的学习成绩,不再只是中考“一考定终身”,但学业成绩也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内容,也可能成为新的中考“军备竞赛”的内容。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上海市推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时,就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宣传其培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得到更好的表现。尤其是一些以“科创”为旗号的培训机构,更宣称可以帮助学生拿到“科创比赛”的奖项,从而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板块上得到好的表现。事实上,在一些“科创”培训机构,很多小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编程、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家长们还有一个担心,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依靠初中学校老师进行的,有强大的自由裁量权、主观性。如果这些评价难以标准化,如何在不同学校之间实现公平?学校为了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占据优势,有动机尽可能“美化”学生的学习经历。老师也可能因为对学生的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控制没有严格的标准,就可能出现操纵或者寻租现象。尽管有关部门设计了“公示”等程序,但恐怕也难以完全消除质疑。此外,不少中学生的“大神”级研究成果频频在各种中学生科创比赛中获奖,也让人对部分学生可能依靠家长的科研资源获得不公平的优势提出疑问。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虽然备受诟病,但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定量化的一种评价标准。在录取中引入更多的科目,更多的主观评价因素,都可能引起新的问题。比如把“美育”纳入考察,对那些音乐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的落后地区学生来说,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力参加校外辅导班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不公平的。这是需要深思预防的。
总之,“双减”政策之下,学科类课外培训被叫停了,但综合素质评价,会不会让非学科类课外培训成为新的“军备竞赛”项目,再次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如何避免“综合素质评价”主观化,从而避免造成可能的不公平与操控?这些潜在的问题应该有预案处置,以保证升学及遴选人才的公正性与严肃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