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这一波倒春寒
夹杂着阴雨、湿冷、刺骨的寒风
让习惯暖春的广东人大呼“受不了”
所幸倚仗现代化的生活条件
如空调、取暖器、电热毯、暖宝宝等
即便有一时的不适
但很快就会熬过去
那么在物质条件比较低下的古代
古人是如何抵御寒冷甚至享受寒冷呢?
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古代比现在要冷
古代没有温室效应,没有高楼大厦,因此寒冷的天气远比现代更多,也更难熬。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寒潮:西周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东汉南北朝寒冷期(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两宋时期(公元1000年到1200年),明清严寒期(公元1300年到1900年)。寒潮期间,江河大面积冻结,路上冻死人无数,甚至在晋成帝初年,连皇宫都断炊,宫中每天都有人被冻饿死,民间的惨境可想而知。
许多诗歌作品中,也记载了寒冬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比如说:
唐朝诗人戴叔伦在《屯田词》中写道:“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天冷,草枯,连牛都冻饿而死。
唐朝诗人陆龟蒙在诗作《樵人十咏·樵火》中,写有:“堪嗟宦游子,冻死道路傍。”
宋代诗人赵汝鐩在《耕织叹》中也替织工发出悲鸣:“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愁冻死。”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不仅享有更高的温度,更享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即便是再冷的天气,也很少再听说人被冻死的人间惨剧,真的是幸福好多。
二、古代御寒方式
在古代对于穷人而言,寒冷就是天敌。因为可御寒的方式并不多。
最简单的就是衣着。对于现代人来说,柔软而有暖和的棉花是冬天御寒的极佳选择,但是棉花虽然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中国,可真正大规模推广用来制作成衣料是在明清时期。所以很长时间内,普通老百姓的御寒衣物就是又硬又透风的麻,可保暖的填充物也是柳絮、芦苇花、稻草等,很难抵御冬天的严寒。有些老百姓迫于无奈,会往身上涂抹猪油、泥巴等来保暖。
而对于有钱人家来说,保暖的手段就多了。居住有暖阁,即在厚墙内开设火道,燃烧炭火使全屋暖和;出行有暖轿挡风;起居之间可用暖手炉、暖足瓶(汤婆子),即在金属制作的炉子内放入竹炭或者热水来保温;睡觉时还有烧得热热的暖炕。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穿裘衣棉袍,盖羽绒被,取暖手段足以跟现代人媲美。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富人家庭与贫困家庭暖情景的大不一样:“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三、寒天情趣安排
寒冷的天气,带给人民不便乃至苦难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欢乐。堆雪人、滑冰等,这些是不论贫富贵贱人家都有玩的娱乐项目,当然了,有闲阶层及文人雅士会玩出许多特别的花样来。
1、踏雪寻梅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是美不胜收的天然诗画。古人最浪漫的冬日活动不可少了二者。一白,一红。一冷,一艳。一随风飘舞,一迎风怒放。它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并鲜活在无数诗词中。
在严寒的天气里,宫装美人倚阑赏雪是一景,文人骚客踏雪寻梅也是一景,《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大观园女子一起雪中赏梅,大红斗篷映着皑皑白雪,欢声笑语湮没风雪之声,那怡人的一幕,更是让人心神向往。
雪与梅,之所以千百年间饱受文人墨客喜爱,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宋代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代王冕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不仅是因为雪与梅同样冰清玉洁,更重要的是二者寄寓了文人的许多美好情怀,如纯洁、清气等。
于是孟浩然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张岱大雪中独往湖心亭赏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冰嬉
赏雪固然浪漫,但是却缺少了点活力。
于是爱玩爱闹的年轻人以及习武者,更喜欢具有一定对抗性的“冰嬉”活动。滑雪、溜冰、坐冰槎,拉雪橇,打冰球……这些冰上活动,统称“冰嬉”,也叫“冰戏”。
早在宋代,冰嬉已成皇家冬天娱乐项目,清代皇家还设有专门的冰嬉检阅仪式。每至冬季结冰时节,京城内外的湖泊、河渠都有市民在上滑冰、游戏。滑冰者“足着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舞跳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成为冬季京城内一景。甚至许多女性也都乐在其中。在明清时期,坐冰槎、冰床成为京城女性流行的活动。
冰嬉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乾隆皇帝曾对八旗军士在冰上的表演大加称赞,比喻为陆地的马、水中的船和鱼,以及云中的鹰,并写下多首有关冰嬉的诗歌,如《太液冰嬉十二韵》。
《太液冰嬉十二韵》
【清】 乾隆
顺时陈国俗,择地试雄观。
号令传河若,威仪纪水官。
光凝元玉浦,声咽碎珠滩。
散处云驰宇,纷来雪喷湍。
端因智独胜,奚必力俱殚。
疾以徐斯疾,安其危乃安。
御风列应让,逐日夸无难。
迅似岩飞电,温知犀辟寒。
超群殊闪㸌,作势更媻珊。
拟议弦催箭,形容镜舞鸾。
一时夸夺帜,独步早登坛。
妙义韬钤外,凭人着眼看。
3、围炉而坐
天气严寒的时候,“围炉而坐”是件特别惬意的事。
普通的人家,一般就是拿个泥盆,里面放些柴火,再往里面塞两个地瓜或者是芋头。等到地瓜、芋头烤熟了,身体也烤暖和了。热气腾腾的食物下肚,便觉得寒冷无影无踪。
而讲究一点的人家,则会用铜或铁铸就的火炉,约上三五好友,在炉子上架起锅子,大家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着黄酒聊着天,一边吃上暖身的牛羊肉,浑身只觉得暖洋洋的。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直至今日,冬日围炉吃火锅,依然是许多人的心头最爱之一。
宋朝的范成大就曾在诗作《雪寒围炉小集》中,记录了下雪天围炉烹食的乐趣。
《雪寒围炉小集》
【宋】范成大
席帘纸阁护香浓,说有谈空爱烛红。
高飣膻根浇杏酪,旋融雪汁煮松风。
康年气象冬三白,浮世功名酒一中。
无事闭门渠易得,何人蹑屐响墙东。
古人寒冷天气里的娱乐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说打猎、冰钓、角觝等。只是对于广东人而言,这些情趣都很难享受到。不过看着那些古人与寒冷“作战”的诗文,也许大家对于寒冷会有了不同的理解,也会觉得现代的我们实际离春天真的很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