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部长,又来巡查啦?”
“是呀,过来看看。”遇到项目周边村民向他热情地打招呼,何小兵总都是笑着予以回应。
“有时间就会过来看看,看见河涌水质清澈,就放心了。”何小兵笑道。作为由中铁建南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南沙庆盛枢纽区块综合开发项目(下称“庆盛项目”)的安全总监,他几乎每天都会抽空到项目周边的河涌转转。
庆盛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处于广深港客运专线与京珠高速交会处,定位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区,子项目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园及安置房工程。其中安置房工程是广州市目前最大的安置区,由68栋26-32层高层住宅构成,工程体量大,施工任务重;且项目所在区域河涌密布(方圆十里的范围内,有茂丰涌、石排新涌、占田涌、四龙涌等河涌)、水质优良、渔业发达,当局对河涌环境整治和监管力度大,因此落在何小兵等人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早在去年8月,项目就曾因为排水问题闹过一次“乌龙”。当时项目开工不久,现场工作人员将基坑积聚的雨水经过三级沉淀后排进附近的河涌。监管部门得知此事后马上派工作人员前来检测水质。所幸经检测,排放出来的水质量符合直排水标准。
此次“乌龙”事件给何小兵以深刻警醒。“虽然只是个‘小插曲’,但从那时起,大家都下定决心不能让一滴污水排出项目。”何小兵说。
为切实做好绿色施工管理工作,项目总包部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多层级多部门联动,织密绿色施工协作网。总包部很快就组建了以项目执行经理陈爽为组长、安全总监何小兵等骨干为组员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还建立了绿色施工管理小组微信沟通群,实现群成员快速沟通。另一方面,多技术多举措并举,将绿色发展走深走实。自项目动工以来,项目建设产生的污水及生活废水全部经过了三级沉淀池处理后排放。为了节约用水,项目施工现场通过收集雨水或以地下集水井及三级沉淀池内存的水资源替代市政自来水,用于道路喷洒、绿化浇灌和扬尘控制。
上下一心、多管齐下的周密举措,使何小兵悬着的心得以稍微放下,但很快,新的“插曲”又来了。前不久,何小兵再次接到监管部门的电话,被告知项目周边河涌受到了污染,须马上进行排查。
不承想,排查工作刚安排下去,监管部门就来电告知污染与本项目无关。“这也算是对我们的一种变相的肯定吧。”何小兵笑道,“但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不能马虎和松懈。”自此,何小兵加大了对河涌污染情况的巡查力度,除了亲自出马,还安排各个分部轮流到周边巡查,并因此获得了项目“河长”的称号。
外部河涌污染隐患解决了,内部建筑垃圾清理情况又引起了何小兵的注意。原来项目施工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建筑垃圾。这些垃圾有的可以回收再利用,有的则需要尽快处理掉以免对人体和周边环境产生危害。
为了切实解决建筑垃圾问题,项目总包部实行包保责任,即每个班组负责清理对应的施工现场内的所有建筑垃圾。还在现场设置垃圾分拣站,对于碎砖等可选择用于非重要部位的砌筑或粉碎后进行临时道路等的回填;对模板下脚料进行模板再拼接再生利用;对钢筋头等材料,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专业公司回收再利用。直径为6毫米和8毫米的废旧短钢筋,在浇筑混凝土前可用于电气开关、插座等的固定。生活区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箱,并注明“可回收” “不可回收”字样,分类存放,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
未来,项目还将与中科院合作,建设“无废工地”,力争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上贡献铁建力量。何小兵说到即将实现的“无废工地”,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柳时强
【通讯员】王千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