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了审核结果公告,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莞证券”)首发过会。这意味着东莞证券终于结束了长达7年的IPO长跑,若后续成功上市,A股或将迎来2022年第一家上市券商,也是A股第49家上市券商。
这家从东莞起家,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营业网点已遍布全国多省的广东券商,从2015年首次递交招股书到2022年上市,IPO之路走了漫长的七年。这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即将有望登陆深交所主板的东莞证券,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东莞证券数据中心2018年正式挂牌运行
七年漫漫上市路
东莞证券成立于1988年6月22日,注册资本15亿元,是东莞市属国有控股重点企业,也是全国首批承销保荐机构之一。2015年6月,东莞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了申请首发上市材料并获得受理,并于2016年12月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反馈意见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证券最近一次发布招股说明书是在2017年1月,但时至今日东莞证券才走完了审核的历程,在这5年间并未再公开更新过招股说明书。根据2017年初公布的数据,东莞证券2016年的营收和归母净利分别为22.33亿元和8.28亿元。
根据东莞证券官网披露的2020年年报,东莞证券的持股股东包括五位,分别是广东锦龙发展股份有限公司(40%)、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东莞金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15.4%)和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4.6%)。其中,东莞市国资委通过下属公司东莞金控、东莞控股、东莞金控资本合计持有东莞证券55.4%股权,为东莞证券实际控制人。
东莞证券的七年IPO长跑路与其第一大股东锦龙股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锦龙股份实控人为杨志茂。2015年,杨志茂曾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登顶“东莞首富”。在2021年的榜单上,杨志茂、朱凤廉夫妇以105亿元的财富位列全国第677名。
2021年,杨志茂、朱凤廉夫妇以105亿元的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全国第677名
2016年初,杨志茂突然失联。2017年5月,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杨志茂为使锦龙股份在收购东莞证券股权事项中得到关照和帮助,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人民币6411万元。
此事给东莞证券的上市之路蒙上一层阴影,东莞证券主动申请中止审查,上市一事就此搁置。2017年12月,杨志茂因犯单位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直至2021年2月,东莞证券IPO进程才再度更新。锦龙股份2021年2月公告称,接到东莞证券转来的《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恢复审查通知书》,证监会决定恢复对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
虽然东莞证券本次顺利过会,但在发审委会议提出询问的主要问题中仍然包括杨志茂犯罪是否影响锦龙股份取得发行人股权的合法性,相关股权是否涉及代持等相关问题。
24日晚,东莞证券首发过会
前路如何行进?
在主动申请中止审查至今的这5年中,东莞证券一直未曾停下扩张的脚步,逐渐形成了“立足东莞、面向华南、走向全国”的格局。
根据东莞证券2020年年报,截至2020年末,公司合计拥有营业网点81家,其中东莞市25家,广东省内(不含东莞市)27家,广东省外29家。2017年时,东莞证券在省外拥有20家网点。目前,东莞证券以经纪、资管、投行三大业务为核心,发展证券自营、私募基金、另类投资等业务,已成为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
根据锦龙股份年报中披露,2020年,东莞证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实现31.65亿元、7.82亿元,同比增长51.75%、25.25%。2022年1月锦龙股份披露东莞证券业绩数据则显示,2021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29亿元和9.42亿元。
根据中证协统计的2021年上半年行业排名来看,全国139家证券公司中,东莞证券总资产排第46位,净资产排第68位,净资本排名第67位,营业收入、净利润均排第40位,排名处于国内行业中偏上水平。从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来看,2020年至2021年,东莞证券均为A级。
在东莞证券等待上市的这七年间,国内证券行业格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伴随着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证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佣金率持续下降,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
东莞证券董事长陈照星曾表示,随着证券经纪业务营收持续下降、头部效应加剧、外资券商的逐渐引入,中小型规模券商面临更大挑战。与大型综合性券商相比,中小券商亦有自身优势,灵活多变。为应对资本市场不断变化,证券公司应及时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国内不少中小券商都像东莞证券这样正在谋求IPO,以寻求资本市场的加持,把扩充资本规模视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目前,还在排队等待的拟上市A股的券商还有四家,分别是万联证券、信达证券、首创证券和渤海证券。
从IPO募资用途来看,根据此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东莞证券拟将把资金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以扩大业务规模、优化业务结构、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领域。
【记者】周美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