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超级工程”的日与夜

南方杂志社

受访者供图

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另一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屹立于海平面之上。它的建成将使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形成。

“世纪工程”深中通道,再次迎来重大进展。正月十五,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桥先导索顺利过江,东、西主塔实现“千米一线牵”,为接下来伶仃洋大桥上部结构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春节假期刚过,深中通道的海上施工现场已是一片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景象:施工船舶往来不绝、布料机24小时不间歇……“今年春节,深中通道项目超1500名建设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就地留岗过年。”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传斌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为了实现2024年建成通车,深中通道关键工序的建设者们春节“不打烊”,依然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作为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的建成将彻底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使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形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

“开路先锋”们的春节

1月29日,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一度返乡踏上归程的日子。而在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25管节基槽施工海域,凿岩船“金建”轮仍在作业中。

凿岩船“金建”轮是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广航局”)的专用凿岩船,与其他作业船一起负责深中通道S09合同段疏浚工程及隧道基槽开挖等工作。这是项目沉管隧道沉放安装的第一道工序,是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当天上午9时,“金建”轮大副罗吉江望着窗外的大雨,忧心忡忡:“检查一下凿岩棒的链条磨损程度如何?槽底的石头太硬了。”

“大副,链条磨损得很严重,安全隐患极大。”高频对讲机里传来“金建”轮党支部书记兼轮机长黄辉急促的声音。

粗42毫米的凿岩棒链条是连接吊斗钢丝及凿岩棒的纽带,一面是凿岩棒35吨的重量,相当于38辆小轿车的重量,一面是以每分钟850米的速度凿入槽底岩层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及摩擦力,链条磨损速度快,更换刻不容缓。

更换凿岩棒链条是工程“细活”,海上冰冷的下雨天,再加上人手不足,让更换工作难上加难。

罗吉江将情况汇报给船长陈恩海后,陈恩海组织在船的轮机及甲板人员,召开班前会。不一会,驻守在船的10多名船员全部就位,投入紧张的更换任务中。

仅用了不到4个小时,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半天时间的更换过程,确保了“金建”轮中午能正常恢复施工。

“在海上施工,像这样的突发情况数不胜数。”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S09合同段项目部党总支书记、常务副经理林镇定感叹道。

按照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安装节点计划,今年3月中旬将在东、西两侧各安放一节沉管。为确保春节后沉管安放顺利推进,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春节“不打烊”,共有120多名建设者留守在海上工地,每日三班连轴转,提前为沉管隧道安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6”到“8”的世界级突破

毫不夸张地说,全长约24公里的深中通道汇集了诸多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自主研发贯穿了深中通道整个建设过程。

深中通道由西人工岛、长约6.8公里海底隧道、一座水下互通立交(东人工岛)、主跨1666米的悬索桥伶仃洋大桥、主跨580米的斜拉桥中山大桥等部分组成,项目按100公里/小时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双向8车道,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

一直以来,6车道高速公路是水下混凝土沉管设计的极限值。考虑到建成后超高的交通量,深中通道需在设计上比港珠澳大桥多出2个车道。但双向8车道的海底沉管隧道在世界上尚无先例,从“6”到“8”,如何实现对设计极限的世界级突破?

“我们采用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是国内首次、国际首例大规模应用,极具开创性与挑战性。面对国外的技术垄断,我们只能靠自己。”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刘健回忆道。

从2014年开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牵头组织一流科技攻关团队,历时4年攻关,开展了近千组模型试验,建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创新材料和施工工艺,研发全新智能装备,成功攻克了项目乃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我们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全产业链空白。可以说,我们的钢壳沉管建造技术在行业内又向前迈进一步。”刘健表示。

世界首例特长超宽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技术世界首次大规模应用,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当前世界上在建的综合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中,世界级的工程难题正被一一攻克。

大湾区里的主动脉

站在中山市翠亨新区的高楼里向外眺望,深圳前海合作区的城市天际线清晰可见,已成雏形的深中通道成为连接深圳与中山的牵手线。

如今,深中通道成为连接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也成为连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和珠海横琴)之间的交通纽带。

“中山翠亨新区作为深中通道的西登陆点,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上,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成为翠亨新区重要的发展引擎。”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冯建文介绍,目前翠亨新区参与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建设已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已落地翠亨新区的深圳项目共33个,总投资额672.88亿元,其中已投产14个。在建或正开展竣工验收项目19个,达产年产值约241.9亿元,达产年税收约12.58亿元。

“翠亨新区积极抢抓深中通道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决扛起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职责,着力写好‘东承’文章,坚持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从规划、产业、创新、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六个领域与深圳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打造成深中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标杆。”冯建文表示,“将对标深圳前海,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助力湾区东西资源融合。”

“对于珠三角企业来说,深中通道的开通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作为广东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山市农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发丁描述道,“深中通道的开通极大缩短了中山到深圳的路程,为企业走向深圳乃至全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深圳作为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对我们配送企业来说,为企业的采购提供了便利,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深中通道通车之后,将极大缩短珠三角各市通行的距离,中山到深圳机场,将由原先的一个半小时缩短为20分钟。”范传斌认为,往来时间的缩短将带动珠江东西两岸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便利流通。

在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看来,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完工,未来大湾区内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工程将形成一个完善的交通体系,连接起湾区内各城市群。

范传斌告诉《南方》杂志记者,2022年深中通道将迎来中山大桥合龙、伶仃洋大桥完成主缆架设、累计完成共31节沉管沉放等重大建设节点,这条湾区里的主动脉将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年。

记者观察

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心脏有力跳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另一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屹立于海平面之上。

站在中山市翠亨新区的最高点,广州南沙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前海合作区、珠海高新区、香港大屿山尽收眼底。“看得见”却“到不了”,一直以来中山与深圳都要“绕弯路”。

而深中通道的开工,将彻底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壁垒,使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形成。不仅如此,还将推进珠三角东西两岸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的高效配置,加快粤东、粤西地区振兴发展以及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不断融合发展。

不久前,广东省安排2022年省重点项目1570个,对于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更是利好消息不断。

据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将安排基础设施重点项目564个,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围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创新科技布局,加快推进5G、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善和提升广东基础设施供给和保障能力。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这样的“世纪工程”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动脉,那么建设中、规划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就像是血管与毛细血管,让湾区内资源要素畅通无阻,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心脏有力跳动。

【记者】温柔 

【通讯员】沈力 曾倩莹 庞美雄 发自中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