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深圳市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文体为民、守正创新、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新理念。
首先,发展目标中的6大定位,囊括文体旅游全领域:“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文体旅游产业先锋”“国际时尚创意高地”“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1、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依然是深圳文体旅游发展的重头戏——除加快建设市级重大文体设施项目、提升改造特色文化街区之外,规划特别提出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文化核心区”的概念,和“开展‘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工程’”。
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文化核心区:逐步在前海新城市中心、后海深圳湾片区、福田中心区、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片区、深圳北站片区、大运新城等区域打造新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文化核心区。
开展“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新成立区和新拆分街道的区级、街道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鼓励设立片区文体服务中心,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规划提出要创造更多“城市中的剧场”,探索建立智慧市民文化点送平台。
“城市中的剧场”:这是2021年6月发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文化领域的新表述,鼓励在车站、公园等公共空间进行街头艺术表演。
智慧市民文化点送平台:丰富智慧文体服务,推动开展云培训、云讲座、云阅读等智慧服务,探索建立智慧市民文化点送平台,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
3、以增进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实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新突破”?在深圳多年的布局规划和不断增加全民健身场地供给基础上,规划特别提出要“打造智慧体育示范场馆”,“推广全域健身理念”。
打造智慧体育示范场馆:利用数字化升级体育场馆,建设数字化室外健身场地设施,配备不少于300套智能健身器材,满足市民多元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健身需求。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
“全民化、全龄化、全域化”服务理念: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加强体育设施开放共享,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推动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试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智能化预订平台,方便市民,提高场地设施使用率。
推广全域健身理念:拓展健身空间,鼓励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居家健身、工作地健身。
4、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路径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博物馆建设方面,提出“探索文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博物馆建设“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探索文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鼓励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吸引优质博物馆资源集聚,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建成以骨干型国有博物馆、特色型行业博物馆、活力型非国有博物馆三大部分组成的深圳博物馆体系。
5、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文体旅游产业体系——提出“国际一流文化产业总部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联盟”等概念。
国际一流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壮大文化总部企业,打造国际一流文化产业总部基地,集聚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联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体育合作平台,探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联盟,支持体育企业举办体育产业专业展会,鼓励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展会落户深圳。
6、以国际一流都市为标杆的文体旅游品牌体系和以稳增长促发展为目标的文体旅游消费体系——“文体旅游消费聚集区”和“夜间文旅消费”值得关注。
文体旅游消费聚集区:加快推进福田区华强北商业街、莲花山市民中心片区,罗湖区水贝珠宝聚集区、梧桐山-东湖-仙湖文旅产业片区、梅沙滨海运动旅游消费区、大鹏新区水上运动消费聚集区等文体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逐渐打造成为文化旅游消费重要目的地。
夜间文旅消费:加大文体旅游夜间消费产品供应,丰富市民夜间文化休闲生活,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7、开放包容的文化合作交流体系——打造“友城交往项目集群”,兼具“中国味”和“世界范”的文化交流平台。
打造友城交往项目集群:引进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引导各行业进一步衔接国际通用规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外交往。织密国际友城网络,打造友城交往项目集群,擦亮民间外交“深圳品牌”。
构建兼具“中国味”和“世界范”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推介路径,对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和深圳故事。
相关报道:
【记者】郭悦
【摄影】鲁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