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汕尾迎来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户外雕塑展览——“奔向海陆丰·开启新里程”善美品清湖雕塑艺术展,来自广州雕塑院的33件雕塑作品在品清湖畔展出,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不久后,汕尾品清湖新区管委会与汕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签约了汕尾品清湖新区城市雕塑图片征集项目。这一系列动作让建设汕尾城市雕塑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奔向海陆丰·开启新里程”善美品清湖雕塑艺术展开幕。 记者 陈欣欣 摄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蕴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汕尾城市雕塑现状如何?下一座城市雕塑何时会出现?
市民声音:多为人物雕塑,少了些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
建市初期,来往车辆和人群经过汕尾市区五十米大道的大圆盘,总会被屹立在圆盘中心的“粤东新星”雕塑所吸引。它是汕尾建市以来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承载着“一座新兴的城市正在粤东地区加速崛起”的美好寓意。2016年,大圆盘被拆除,这座雕塑也随之低调“谢幕”。
建市初期,位于汕尾市区五十米大道大圆盘的雕塑《粤东新星》。图片来源于网络。
头戴凤冠、冕琉,身着龙袍、霞帔,外披斗蓬、云肩……屹立在凤山之巅的妈祖雕像建于1994年,是汕尾最早的大型雕塑,当代著名文学家冰心亲自为雕像题“天后圣母”四个大字,二十多年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至,被誉为现代中国石雕艺术的精品之作,是中国大陆最大型的妈祖艺术石雕像之一,也是汕尾港的标志。
妈祖雕像。何夏逢 摄
“妈祖有海上女神、护航女神的美誉,当地渔民出海前都要先拜祭妈祖,祈求保佑出海安全,并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市民钟先生经常陪父亲到妈祖雕像下的凤山广场散步,每当家里有外地亲戚来做客,他都会带亲戚们到凤山祖庙旅游区游玩,在妈祖雕像前合影留念。
妈祖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去年5月,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汕尾市凤山妈祖文化协会成立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保护传承汕尾地区妈祖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妈祖文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融入汕尾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汕尾市打造“善文化”内核标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汕尾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也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
位于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的彭湃雕像。记者 陈欣欣 摄
走进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彭湃雕像屹立在红场中央,身姿挺拔,眉眼坚毅,无数汕尾党员都曾在这座雕像前举起右拳、郑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彭湃雕像一旁还有“胜利会师”“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等三组大型雕塑,这组红色题材雕塑建于2018年,记录了海陆丰农民三次武装起义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胜利成果,凝结着“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
雕塑《浴血奋战》。
担任该雕塑群艺术指导的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梁明诚认为,雕塑群的落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弘扬海陆丰革命精神,让红色资源和红色遗址“活起来”,也将永远激励海陆丰人民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发奋图强、奋发进取。
“优秀的红色题材雕塑作品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犹如一座座红色丰碑,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前行。”市民周小姐说。
海陆丰这片红色热土从来不乏英雄豪杰。位于海丰县的文天祥公园内,便矗立着柯麟、马思聪、钟敬文、杨其珊、郑振芬、丘东平等多座名人雕像。最受瞩目的当属2019年落成的文天祥雕像,只见文天祥端坐在桌前,右手执笔挥毫,左手紧握拳头,抬头仰望天空,身后是他写下的千古绝唱《过零丁洋》。
文天祥雕像。
“观赏这座雕塑,让我感受到文天祥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仿佛听到他在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市民林小姐感慨道。
“汕尾有哪些城市雕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随机采访了近30位市民,不少人犯迷糊。“健身广场里好像有,但我没怎么留意,都只是些小型雕塑,没什么地方文化特色”“妈祖雕像算吗?但好像很多沿海城市都有,并不能代表汕尾这座城市,也不够现代”“好像很少看到(雕塑),没什么印象”“感觉汕尾还没有可以体现城市精神的标志性雕塑”……
有几位市民提到了罗马广场和慈云山广场前的大型浮雕,但至于该雕塑刻画的具体细节或背后的故事,他们表示不太清楚。
罗马广场上的浮雕《岁月鎏金》。记者 陈欣欣 摄
记者观察发现罗马广场的浮雕正面刻着彭湃、马思聪等海陆丰名人,以及妈祖、疍家姑娘等富有汕尾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反面则刻有汕尾渔歌歌词,浮雕名为《岁月鎏金》,创作于2001年。
丽江公园里的雕塑《春芽》。
“要说这几年新建的城市雕塑,可能就是丽江公园的春芽吧,好大一个呢!”市民陈先生猜想,这座雕塑象征着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传递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与丽江公园这座生态型公园的定位很契合,与周围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也很协调。”
雕塑《马思聪——思乡曲》从正面看是马思聪人像,从侧面看是小提琴。记者 陈欣欣 摄
去年4月份完成的雕塑作品《马思聪——思乡曲》也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喜爱。“从正面看是马思聪人像,从侧面看是小提琴,太有创意了!”在善美广场散步的市民庄先生看到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不锈钢雕塑《港湾》。记者 陈欣欣 摄
同时期安装的不锈钢雕塑《港湾》矗立在毗邻品清湖的海滨大道上。“一开始不知道这个雕塑的造型寓意,看了下面的介绍后才知道。”路过的市民叶小姐说。雕塑以心形的浪花为造型,4只象征自由的白鸽衔起一封封民主之票筑起气势磅礴的长城,象征着向海而生的汕尾被祖国的关爱滋润。
喜爱旅游和艺术的市民赵先生十分关注城市雕塑,他说:“好的雕塑背后往往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作为支撑,像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是为了纪念小英雄于连,新加坡的‘鱼尾狮’讲述了新加坡‘狮城’这一名字的由来,广州的‘五羊石像’源于五羊衔谷的神话故事,‘珠海渔女’的创作者更是大胆提出‘先有雕塑后有城市、先有雕塑后有传说’的构想,用一个神话爱情故事打造出这一浪漫的文化符号。”在赵先生看来,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汕尾的城市雕塑数量明显偏少,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也明显偏弱,很难找到能真正代表汕尾、让人记住汕尾的城市雕塑。
专家声音:亟需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广州的“五羊石雕”、珠海的“珠海渔女”、深圳的“拓荒牛”、青岛的“五月的风”……这些经典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因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内涵而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城市的地标乃至国家的象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类意识和审美观念。
广州的“五羊石雕”。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它见证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伸,能为城市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汕尾市雕塑院院长曾海生认为,雕塑是一种永恒的艺术品,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否则就会沦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比如乌鲁木齐市的花堆雕塑“飞天女神”,由于恶评如潮,十几天后就被悄然拆除;在河南郑州,耗资约1.2亿元的巨型宋庆龄塑像尚未完工就被拆除。
曾海生提出了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应具备的要素: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富有创意和时代气息、兼具艺术性和亲和力。“既能给外地人留下深刻印象,又能让本地人引以为荣,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算好作品。”
汕尾市雕塑院院长曾海生创作作品。
“红色文化、沙坑文化、海洋文化、戏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汕尾城市雕塑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但要避免变成‘大杂烩’,精准地提炼概括城市的文化精华,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曾海生认为,如果一个城市连一个标志性雕塑都没有,建设文化强市也就无从谈起。
“这次来汕尾,不仅欣赏到了这里的秀丽山水,体验了本地的多样文化,更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喜人成果,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待我们深入发掘。”谈及来汕尾采风的感受,广州雕塑院雕塑家黄奔凯说。
“汕尾缺的不是创作题材和主题,而是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汕尾的城市雕塑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主管城市雕塑的具体部门。城市雕塑涉及文化、艺术、建筑、环境等城市管理的多个方面,管理权限交叉,容易陷入“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二是缺少总体规划布局。好的雕塑,应该放在合适的位置,不能随意根据个人喜好或单位需求自行建设,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就应为雕塑预留空间,避免无序、杂乱的城雕建设。三是雕塑作品缺乏个性和新意。没有充分挖掘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导致创作出大量复制品,给人一种抄袭、仿冒和雷同之感。四是雕塑的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部分雕塑因人为损坏残缺不全,或因常年风吹日晒使雕塑遍布灰尘、光鲜不再,使之成为市容环境盲区。“发展城市雕塑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决不能强行产出。”
林诗凯参与创作的大型雕塑《原始猎人》。
“汕尾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红色文化、蓝色(海洋)文化、戏曲文化等,但目前汕尾的公共艺术发展还比较落后,现有的城市雕塑不能很好地诠释这座城市的美和气质。”出生于汕尾的林诗凯201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公共雕塑专业,年仅27岁的他已获得多项国内大奖,沙坑文化博物馆门口陈列的大型雕塑《原始猎人》便是他大三时参与创作的作品。在他看来,公共艺术对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应予以重视,尤其是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城市雕塑,不但能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还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雕塑的建立是非常严肃和慎重的事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可以面向社会大众雕塑艺术家、雕塑、设计爱好者征集方案作品,经择优挑选后由市民投票选出。”
他山之石:用雕塑讲好城市故事 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雕塑曾被写入2019年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开展城市艺术规划,打造彰显汕尾城市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雕塑公园。”当年,时任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汕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的刘耿文还曾结合海滨大道升级改造的契机,提出了《关于在市区海滨大道打造汕尾人文雕塑广场及融入汕尾文化元素的建议》,希望通过集中树立彭湃、钟敬文、马思聪等名人雕像和汕尾渔歌、戏曲等艺术雕塑,供游客照相留影,更好地体现汕尾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如今,无论是雕塑公园还是雕塑广场,都尚未有实际性进展。
放眼省内,已有不少城市和地区在城市雕塑领域动作频频。
潮州、梅州近年曾召开过专题研究城市雕塑相关工作的会议,会议都明确了高质量规划设计建设城市雕塑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要意义。
清远于2020年发布了《清远市城市规划区景观雕塑研究(征求意见稿)》,根据该征求意见稿,清远拟通过“控分区、活空间、亮节点、重参与”四大规划策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打造点线面一体的清远城市雕塑格局。以城市雕塑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展现清远独具魅力的城市品质。
雕塑《向上》是罗湖人民发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的艺术诠释。
去年底,深圳罗湖在深南阳光大厦公共开放空间打造了雕塑《向上》。该雕塑项目启动初期,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精益求精、严格把关,会同实施主体召集多家专业设计机构集思广益,后经过多轮沟通、比选,筛选出4份备选方案以网上投票的方式供市民优中选优。未来,罗湖计划通过“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把关、企业筹建”的方式打造更多精品项目、塑造更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城市文化再升华,建设精致精品精彩罗湖。
2020年9月,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大型城市雕塑的重要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切实在城市雕塑建设管理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精神追求,传播新时代中国价值理念。
【记者】陈欣欣 南小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