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冬奥经验,提升中国话语创新能力

南方杂志

重要的国际赛事、重大的节展平台也是开展情感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契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提供了范例,增强了信心

文丨林如鹏(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在世界的喝彩声中落下帷幕。北京冬奥会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一诺千金”,阐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也成为传播、展示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科技水平、中国治理能力的国际大舞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冬奥会举办期间正值中国的农历春节假期,中国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各国观众和运动员沉浸其中,深深感受到了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文化魅力。重要的国际赛事、重大的节展平台也是开展情感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契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提供了范例,增强了信心。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从“大国”走向“强国”之际,必须看到,我们的国家话语权力和国家叙事能力,与现阶段的国际地位和大国形象并未完全匹配,“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不相称,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提高中国话语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当前中国政治话语全球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核心政治话语。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人类高质量发展”以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些政治话语的出场,为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表达中国理念给予了有力支持。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全球治理观,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出国际社会对这一理念的广泛认同。再比如,“新型大国关系”所体现的外交创新理念,以“大国合作、分担责任、同享利益、共建价值”为核心内涵,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与多边外交问题找到了新答案。

必须承认,我国的政治话语创新展现了新水平,取得了新突破,到达了新境界,但是近年来随着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三大思潮的重新抬头,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大冲击,整个世界的不稳定系数增加。在中国政治话语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依然面临中西方价值观存在冲突、中美战略意图存在冲突、西方国家的“叙事干扰”普遍存在、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心存担忧等方面的挑战和阻力。

提升中国政治话语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和方案

为了改善我国政治话语面临的挑战,我们唯有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奥运会是展示文化魅力的世界级舞台,冬奥会烙上中国印记,是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中国政治话语权建设,需要立足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将文明互鉴作为提升中国政治话语国际影响力的出发点,我们重点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话语创新和叙事创新。

一是深入研究中国政治话语的理论内涵。中国政治话语的创新,首先要以文明互鉴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等中国特色政治实践,开展基础理论攻坚,如果理论研究跟不上,话语体系建设将无从谈起。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兼具中国特色与优势的民主观念,这和一些西方国家被少数政治精英和资本寡头掌控的民主观念存在根本的区别。如何才能让西方社会认可我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这需要形成一套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体系,这可能不是一篇文章就能阐释清楚的问题,而是需要一本书、一套书来阐释,这样才能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和意义系统。

二是创新中国政治主张的话语体系建设。如何创新政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因此,我们可以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三个方面来打造我们的话语体系。具体来说,“新概念”就是要在话语内容上进行创新, “新范畴”就是要在话语框架上创新,提供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或认知模式,而“新表述”就是要在话语表达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创新话语表达的媒介文本和表现形式。2021年3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发布了《“强迫劳动”还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籍工人内地务工情况调查报告》,报告以“追求幸福生活”为框架,实地调研了5家企业,面对面采访了70多人,用明明白白的事实和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其他省份企业务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存在所谓的“再教育”“强迫劳动”和“监视”问题。这份报告引起了西方众多媒体的关注,影响非常大,别人认为我们是“强迫劳动”,我们用事实说话,告诉世界这是“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在国际话语斗争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话语框架。

三是加强中国政治话语表达的情感叙事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国际传播中要讲故事、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已有的情感研究成果指出,情感认同是一种基础性的认同方式,如果我们的政治话语无法在情感上打动别人,便很难引发深层次的认同。由于情感动员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动员方式,所以我们要在情感叙事上进行创新。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相比单纯的文字传播,我们要创新情感叙事的文本表征体系,运用图像、短视频、H5等融媒体手段进行情感叙事创新。

四是加强中国对外传播的数据话语权建设。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成为各个国家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占有什么数据,如何加工和呈现数据,提供何种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最后又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故事,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能力,这便涉及一种极为重要的权力形式—数据话语权。我们的研究团队发现,一些西方国家现在对中国的“妖魔化”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报道,而是借助可视化的数据新闻,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偏见,有针对性地选择、收集、处理数据,最后借助一定的视觉欺骗策略炮制新闻,从而将他们的政治偏见隐藏在看似客观的数据故事中,这要引起我们的警惕。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数据话语权中优势地位的日益凸显,数据话语权已成为一种战略博弈工具和战略竞争焦点。因此,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治话语传播中的应用就非常关键,要充分利用数据新闻、数据地图、数据视频、交互产品等直观多样的数据表达方式,来增强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冲击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是拓宽中国政治话语的传播渠道。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话语传播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纵观我国对外传播的历史,我国的政治话语传播进行过多种尝试,有本国媒体主导的外文报道,有借助外媒转发国内的新闻,有将报刊直接对外落地发行,还有直接在外创办媒体等。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仅靠传统的传播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新思维新视野下的传播交叉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政治话语传播,为此应该大力提倡媒体公共外交。从总体上看,借助国内外各类媒体平台的全方位打造,我国的媒体外交目前初步完成了官方媒体向私营媒体及自媒体等平台的推广,全面发挥了新媒体精准便捷、覆盖面广、投放精确的优势,多元主体发声,实现了由“国家中心”向“公民中心”的下沉。新媒体外交放大了公众在外交过程中的作用,非官方机构组织、社会舆论精英甚至公民个人均作为主体参与到国际信息的发布传播、议题设置和意见表达之中。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社交媒体已成为美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渠道。可见,借助海外本土社交媒体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淡化话语的政治色彩。因此,在媒体外交的作用对象层面,新媒体外交绕过国外媒体直接影响国外公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政策理念的认知,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国家间“信息生态的不平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态势,挑战和机遇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话语传播需要坚持文明互鉴这一出发点,在提升中国政治话语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不断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目标,创新中国政治话语建设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情感体系、数据体系和平台体系,为实现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责编】刘艳辉


编辑 南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