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看冬奥|朱小龙:奥运,连接世界与你我

南方+

张家口、张家港、张家界傻傻分不清楚?还不至于。至少,张家界离我湖南老家的小城距离很近。

曾在北京求学四年,但距离北京仅有大概200公里的张家口,对我而言仍然是陌生的。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了解,仅限于当年男生宿舍门口公告栏里,不时出现的坝上草原旅游广告单。

除此之外,这几年还认识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张家口宣化的网友。当我在广州还吹着空调的时候,他已经在朋友圈里大喊:“零下了,该穿秋裤了!”

临行前,身为北方人的父亲在微信里发来语音叮嘱:“穿厚一点,张家口是北方的风口,那儿比东北某些地方还要冷。”而另外一位在崇礼建设太子城颁奖广场的朋友说:“你把所有能穿上的衣服都穿上,就对了。”

于是,我一边奋力往自己的行李箱里塞厚毛衣和妻子准备的几十个暖宝宝,一边心想:“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从广州出发,航班经停石家庄,再转飞张家口。大约5个小时后,我来到了这座冬奥之城。

失敬了,原来张家口曾经就是察哈尔省的省会。察哈尔、热河省……这些早就消失了的地理区划,因为年代久远而从未认真去了解过。

忽然发现张家口与广州之间的渊源,是因为走到了这座城市最早的“原点”和“根”——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张家口堡。当地司机认真纠正外地人读音,“‘堡’这个字,在地名里念‘补’”。

明清时期,张家口是著名的陆路商埠,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张库大道”的起点,和广州并称“水陆双码头”。

当然,到了张家口,京张铁路也是绕不开的。正是这条铁路,滋养了近代以来的张家口。也怪我后知后觉,修建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原来正是广州人。所以,在张家口的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里,那座奥运景观塔,被修造成广州“小蛮腰”的模样。

抬头看着这座张家口的“小蛮腰”的时候,突然一下子觉得张家口和广州被联系起来了,它们其实隔得并不遥远。

百年前的京张铁路,到现在已经成为京张高铁。也正是这条高铁,把北京和张家口连接了在一起。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从崇礼太子城站直达北京清河站,只需要50分钟。乘坐京张高铁去参加开幕式的各国运动员,纷纷在高铁上拍摄视频留念,镜头对准那个350公里时速的显示屏,直呼“不可思议”。

连接,也是本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想要表达的一大主题。

开幕式上的主火炬,那片“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大雪花,就是由写有各国国名的小雪花牌子组成的,它仿佛在告诉世界,我们因为冬奥而走到一起,团结一致、共同守护着奥运精神之光。

在冬奥村里,各国“00后”运动员变身美食博主、搞怪达人,他们好奇地围观运动员村里的机器人,成为顶流“冰墩墩”发烧友……全世界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在开幕式上一位志愿者向她挥手致意,大声喊出“欢迎来中国”,来自美国的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回到房间后落下眼泪,她说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善意。而视频流传开来之后,这位志愿者又给她回信,邀请她在疫情过后再来中国。“到那时,我也会摘下口罩,再和你说一次‘欢迎来中国’。”

城市与城市的连接,国家与国家的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奥运的题中之义吧。


【策划】李贺 郭珊

【记者】朱小龙

【版面编辑】刘奕伶

【版面美编】张芬


编辑 吕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