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再现中国式浪漫;星光五环与雪花火炬同框,留住“双奥之城”经典瞬间。
对于“00后”小将彭俊越来说,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雪橇项目,此刻真正载入冬奥史册。
如今,他已“集齐”这场冰雪盛会上的“热能量”,带着这份珍贵记忆,即将开启新的旅途。
左二为彭俊越。
中国雪橇队实现冬奥首秀
“很兴奋,出发北京前都睡不太着。”来自广东湛江的彭俊越是中国雪橇队的一员,也是广州体育学院的学生。在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中,广东17名运动员入选,其中彭俊越是唯一一名男子运动员。
这是中国雪橇队首次走进冬奥会,并获得全项目参赛资格。
2月9日、10日,彭俊越出现在双人雪橇和团体接力的赛场。滑行全程,他与队友均未出现明显碰撞,顺利完成比赛。抵达终点后,他总是摘下头盔,朝观众席微微笑,腼腆而从容。
“这次比赛,我给自己打7分吧,滑行感比平日训练好了许多。”彭俊越说,冬奥会既是赛场,也是一次积累经验的特殊训练场。
相比于争金夺银的欧美运动员,中国雪橇队双人项目第17名、团体接力第12名,这样的成绩已是可贵的突破。
事实上,中国雪橇队是在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才成立,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多数中国雪橇运动员都是跨界跨项选拔而来,经验并不足。
“德国的雪橇发展史超过100年,训练系统相当成熟,而我们才刚刚入门。”正如彭俊越所说,尽管年轻人容易接受和学会新事物,但面对被称为“雪橇王者”的德国等传统强队,年轻的中国雪橇队实在没什么优势。
也正因如此,中国雪橇队能出现在冬奥会,本身就已创造了历史。
“中国发展冰雪项目的时间并不长,在地理条件上也没有北欧、北美国家的天然优势,但依然取得了众多历史性突破。”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顾问王兴志说,从平昌到北京,中国仅用四年就实现了从1块金牌到9块金牌的飞跃,跨项冰雪人才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在跨项选拔中“躺赢”
在进入国家队之前,彭俊越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不喜欢被束缚”,运动场上奔跑跳跃带来的自由感,让他着迷。
或许是由于扎实的篮球基础,彭俊越在体能和力道上表现较好,2016年,其教练建议他参加雪橇国家队的选拔。“当时闹了点‘乌龙’,我以为是篮球选拔,到了现场才发现是雪橇。”他笑着说,自己是在雪橇选拔场上才认识了这项“躺平”运动。
“来都来了,就试试吧!”别说雪橇了,这个在南方长大的男孩连雪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有冬季奥运会。但他胆大,不畏首畏尾,眼前让人自由疾驰的滑坡立刻让他产生了向往。
在选拔场上,教练怎么说,他便凭感觉去发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了国家队。
更传奇的是,2019年,彭俊越在第14届全国冬运会中,为广东赢得了冬运会史上首枚金牌。“他的篮球功底在灵敏度、爆发力和耐力方面恰好迎合雪橇项目的要求。”王兴志说。
但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雪橇滑行时速往往达120公里以上,却没有制动器和方向盘,也没有安全带或任何外壳保护。运动员仰卧在橇板上,靠身体保持平衡、把握方向,在九曲十八弯的冰道上“贴墙飞行”,稍有不稳就容易翻撬、撞撬,危险系数极高。
“经常磕碰,关节和骨头常常都是肿的。”对于雪橇运动员来说,依靠重力滑行带来了大脑负荷,伤病也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衣服蹭烂了,同一处伤口反复擦破,“看着流血的口子越来越大”,也要一轮又一轮地坚持训练。
“中国雪橇很年轻,但不代表不行。”彭俊越个性并不张扬,内心却总有一股劲儿,“不服,就是想要把它滑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世界杯积分赛,彭俊越与队友拿到了足够积分,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冬奥会历史上从此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还要继续努力,想变得更好,拿出好成绩。”让中国雪橇与其他雪橇强国拉近距离,是彭俊越的梦想,也是他向前的动力。
建议让冰雪运动走进高校
2020年,彭俊越以特招冰雪专项国家运动员身份,入读广州体育学院。由于长时间在国内外集训,学校将其课程设为网课,配合日常训练的科学知识补充。
“‘体教结合’非常重要!”王兴志表示,目前,冰雪项目已逐渐走进广东校园,包括学校与滑雪场、滑冰场联合开展课程等,从而进行推广普及,助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
冬奥会带来“冰雪热”,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华广场,一群小孩玩起了旱地冰壶。南方日报记者 姚昱旸 摄
此外,冰雪项目还可以纳入校本课程,用旱地等方式拓宽运动条件,“比如通过轮滑球来上冰球课,把草地当成雪地”。
王兴志认为,在“后奥运时代”,要挖掘更多有兴趣、有潜力的“冰雪苗子”,就要让冰雪运动走进高校。“从大学生培养起,这样为国家输送人才也更加直接。”他说。
【记者】姚昱旸
【图片】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