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尼克松访华,对“今日充满不信任的中美关系”有何启示意义?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丁戈隆东

今天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日,一个星期后还将迎来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美联社记者提问时表示,《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就能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

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5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结束了两国长期隔绝的状态。其间发表的《上海公报》是中美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并连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一道,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新华社发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新华社发

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世界上“两个最大”(最发达国和最大发展国)国家之间开始了新的交往。

尼克松访华堪称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尼克松日后回忆:“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转眼即逝,但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裂变”作用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特别是尼克松访华期间与中国政府达成的重要共识,包括一个中国原则等,今天依然是中美关系的基石,对现实的世界政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充分体现了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审时度势的果断决策与远见卓识,对“今日充满不信任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事实证明,中美双方坚持两国老一辈政治家50年前达成的共识和原则,中美之间就能够妥善处理有关分歧,中美关系就能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否则就可能出现惊涛骇浪。

50年来,两国历届领导人以高超政治智慧,引领双边关系跨越风雨坎坷,总体保持稳定前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经过双方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中美两国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0%

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了250多倍达世界五分之一

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攀升到超过2400亿美元

两国在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几乎所有全球性问题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

中美合作从来都是互利共赢的,两国和世界各国都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受益者。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美方一些人对华认知出了严重的偏差,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进行全方位的遏制。

真实的情况是,中国发展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不是为了挑战或取代美国,美方不应寻求改变,甚至打压中国。

两国之间有分歧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

如果单纯把中国当作“假想敌”,无视中美建交以来取得的合作成果,无视包括中美老一辈领导人和政治家在内的两国有识之士为发展中美关系付出的多年心血,无视国际社会期待中美两国和平共处的强烈愿望,中美关系必然陷入困境。

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十字路口。

“做正确的事情,永远不晚。”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学习中美老一辈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加强对话,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