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国队选手范可新在比赛后亲吻冰面。当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获得季军。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13日晚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
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
来自黑龙江七台河的范可新
和队友们一起
为中国队再获一枚宝贵的铜牌
范可新亲吻了冰面
告别了本届冬奥会赛场
范可新的比赛结束后
由七台河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
在本届冬奥会的比赛已全部结束
截至2月19日零时
中国获得的21枚冬奥会金牌中
中国短道速滑队贡献了12枚
7枚和七台河有关
2月15日拍摄的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金牌榜。新华社发(任凤丽 摄)
说起“冬奥冠军之乡”
“冠军之城”
就不得不说起一位教练:孟庆余
1月12日拍摄的七台河西站外景。2021年12月6日,七台河西站正式开通运营,车站左右对称,形似冰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孟庆余
他被称为七台河短道速滑
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1年
他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
1969年
被分配到七台河当采煤工人
他从小热爱滑冰
1972年参加一场冰上运动会
一举夺得3枚金牌
因为在比赛中的突出表现
他被调入七台河市体委
担任滑冰教练
开始着手组建速滑队
七台河新的历史
从此刻开始书写
孟庆余在速滑比赛中
在当采煤工人时
孟庆余有个绰号叫“牤子”
“牤子”常指公牛
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牤子精神”
也被他带到滑冰训练中来
孟庆余把最初的训练地点
选在一个简陋的露天灯光球场附近
由于当时没有室内冰场
他们白天就在空地上浇冰训练
晚上就住在旁边的球场看台下面
孟庆余组建速滑队之初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没有浇冰机器
孟庆余就把一个大铁桶
放在爬犁上当水箱
总共一吨多重
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
每天凌晨早起浇冰
一场冰浇下来
溅到身上的水滴结成冰
他几乎成了“冰人”
孟庆余自制的浇冰车
从这里“白手起家”
孟庆余将滑冰
从七台河人闲暇时的爱好
推向竞技体育道路
奠定了这座城市
冰上体育事业的基础
从1985年开始
随着队员们在国家和省市比赛中取得成绩
黑龙江省体育局为七台河速滑队
提供室内滑冰场地
孟庆余开始带队员到哈尔滨训练
孟庆余和队员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右一为王濛)
1987年
孟庆余提出把队伍的训练方向
从速度滑冰转向短道速滑这个新项目
有人觉得没把握,表示反对
但他的“牤子”脾气又上来了
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此后
他的弟子们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证明这个决定
指引七台河的冰上体育事业
走上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之路
这是张杰参加1991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的资料照片
1991年
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冬会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夺冠
成为七台河走出的首位世界冠军
2002年2月16日,在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扬夺得金牌, 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王春露获得该项目的铜牌。图为杨扬在领奖台上。 新华社记者 王岩 摄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杨扬夺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金牌
实现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2006年2月15日,王濛在比赛结束后高举国旗庆贺胜利。当日,王濛在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以44秒345的成绩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夺取的第一枚金牌。新华社记者 李岳 摄
王濛
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摘金夺银
又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再取3枚金牌
……
10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
从七台河滑向世界
杨扬、王濛
孙琳琳、范可新
这4位冬奥冠军都是孟庆余的弟子
孟庆余和少年王濛
王濛在一次采访中说
自己和孟教练三年多的师徒关系中
他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训练上
很少顾及自己家里
是他的牺牲与奉献
造就了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成绩
不幸的是
2006年8月
在赶往哈尔滨训练场地的路上
孟庆余因车祸去世
2月13日在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内拍摄的孟庆余遭遇车祸时被损坏的手机和手表。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013年
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室内冰场投入使用
三面五星红旗高悬
一个个朝气蓬勃的身影
脚踏冰刀从冰面上呼啸而过
这是孟教练的梦想
他的追求
不倦冰魂、追梦一生
向功勋教练孟庆余致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