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性感」的老男人值得你粉!

南都全娱乐
+订阅

豆瓣9.5。

这个分数足以碾压大部分作品了。纵观全豆瓣,也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霸王别姬》这种影片能匹敌。有意思的是,一部小体量的纪录片也得到了这个分数,有人光是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打五星。

五星好片很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它的选题——拍摄了一群跟书有关的人。题材的小众,必然劝退不少观众,但换个角度,被筛选出来的观众,都是最硬核的一群人。他们不仅爱书,还想知道一本书诞生的过程。这部五星好评的纪录片就是胡歌配音且倾力推荐的《但是还有书籍》。

这系列近期出了第二季,上一季不管在哔哩哔哩还是在豆瓣,都有极高的口碑。它以趣味盎然的方式,拍摄了图书编辑、二手古旧书收藏流通者、绘本作家、图书设计者、阅读关注者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

时隔三年新一季的回归,一如既往的有趣之余,评价还比第一季高了0.5分。6集节目,每一集当然都值得好好介绍。但其中有一个人的故事,值得单独拎出来聊聊。

谁?《读库》主编张立宪,俗称老六(《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王小峰戏称,这是因为他点菜爱点每页的第六道)。电影迷可能见过这张脸,《神探亨特张》的主角老张。

2012年,那是个微博大V活蹦乱跳的年代。导演高群书索性找来了当时一批微博大V来演戏,故事都是微博那几年流行的社会新闻。按照导演的说法,只要会喝酒就能演戏。

《神探亨特张》这是一部看似社会新闻大杂烩的奇观电影,却拍出了这个时代独有的质地,够土够脏但也够亲切。如果说找一部电影能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它绝对算其中一部。

这当然离不开老六水到渠成的表演,他在电影中饰演的民警老张,永远一副正义凛然却苦大仇深的脸。几十年如一日的他,一直守护着海淀区居民的日常治安。

凭借此片,首次出镜的老六获得了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提名,随后朋友们都戏称他为“影帝”。可惜的是,这是老六首次拍电影,也是最后一次(暂时)。对他来说,这只是生命中诸多浪花的一朵。

品品老六的“委屈”

他真正的身份,还是个文化人。

文化人走到哪,只要一说话,就像是“流动的知识点”。如果说没有看过《神探亨特张》,不了解他的话,看过窦文涛《圆桌派》的观众肯定还会记得,就是那个自嘲“长得像社论”的男人。上了两期节目,一期聊读书,一期聊跳槽。两个看似不搭调的议题,都能让老六锁紧眉头地娓娓道来。

比如聊到年轻人志向问题时,他提到其实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似乎是他当老板多年的招聘心得。

按照旁人的固有印象,出版行业的人都是苦哈哈的模样,可是老六却总是一副家里有矿、财大气粗的样子。平时就是居高临下,对着员工作威作福,自称压榨员工的黑心资本家。

而在开始的开始,老六并不是这样。“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仅仅是当老板的心得,更多是他作为过来人的心得。

在《但是还有书籍》中,他回忆到自己36岁那年在大巴上的故事。在老六的公开日记中有写到《读库》的诞生之路:

那是2005年9月5日的一个晚上,他坐在石家庄到北京的大巴上,本以为七八点钟就能到北京,但中途起雾,下了高速,改行国道,雾色越来越浓,车在一片混沌中摸索前行,到达北京已是晚上十一点多。

正是在这趟被延误的旅途里,老六做了个“鲁莽”的决定。当时的他已经算是不少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此刻正要到北京的一个单位任职,拿着不错的薪资,干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车上,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的他开始假设——如果我不干这份工作,我会怎么办?

要么就不想,而一想就跌入无底深渊。下车后,老六就做了个决定:我要编一本自己能够负责的书,于是他辞掉了工作,自己去创业搞钱去了。这样传奇的经历,如果换成标题党:那就是36岁裸辞,大龄男子每天想搞钱。

老六形容随后的自己如同落第后的洪秀全,陷入一种迷狂状态。晨昏颠倒、餐饭不思地构思这本书,最终《读库》诞生了。这本致力于描写非热点人物的非虚构读物,一出就是上百期,足足存活了十几年,日渐成为了不少读书人心中的“金招牌”。

这么一种持续生命力,已经可以媲美《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两本老牌杂志。《读库》从最初的一千来人的订阅,到如今上万人的订阅,数据上的飞跃,是老六多年来兢兢业业工作赚回来的好人缘。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2019年,一封来自《读库》的求助信刷屏了:读库库房面临大规模搬迁,为了筹措资金、腾空货位,读库产品全线八折,亟需读者“把书房变为读库库房”。消息一出,获得上万人转发,评论上千条。包括姚晨、陈晓卿、路金波等名人转发留言,许多读者回忆与《读库》相伴的岁月,给老六资助。

从出版形态和经营方式,《读库》都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存活着。敢于选择小众题材和冒犯读者,是《读库》区别于其他MOOK的重要标志。

最初十年,《读库》只有老六一个人。在最初的两年,他面临很严重的资金紧张,还不得不自己去打工,补贴《读库》。后来他建立了自营直销的体系后,才慢慢摆脱了中间商盘剥。

不少人好奇老六的经营哲学,可他本人却不爱聊太多理想主义的东西。因为他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挣钱,以至于在接受节目组采访时,也不忘让对方给自己下单买书。

论工作动力,对这位在出版圈摸爬滚打多年的人而言,早就已经超越了“热爱”这一层面。他在招聘员工时,甚至不把对《读库》的热爱和了解放第一位。短暂的激情,无法胜任漫长周期、又苦又累的出版行业。

爱一行不一定得干一行,干一行到最后很可能会恨一行。

老六看似传奇的跳槽转行的经历,其实在之前有着漫长的“精神危机”做铺垫。中年后看似顺风顺水的人生,在老六眼中都是一个“被别人挑选”的人生。他选择做一本自己想要的书,其实更像是一次自己做主掌控人生的尝试。

正是经历过“精神危机”后的“心理建设”,老六才能忍受得住一眼看到头的编辑工作。白天日理万机式地开会,只要夜幕降临、夜深人静,他就会开始自己最喜爱的编辑工作。用老六的话说:做《读库》,是他生命中最好的十几年。

短短的纪录片,当然难以概括这位出版人丰沛的生命经历。但我们能从这些从简后的回顾看到,从事一个行业,有着远比热爱更深层的承担。

在纸媒日渐被电子产品取代的时代,如今还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做好觉悟,未来会很长时间处在聚光灯之外,没有掌声的角落。《读库》曾经出过一本叫《以桥为书》的小书,讲的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日本最大的造纸公司之一,日本制纸的石卷工厂,在完全摧毁之后重建的故事。

图片源自澎湃新闻

按照老六的说法:

这本书真正感动的不是他们的重建,而是他们在什么情况下重建。地震发生之前,整个纸媒行业已经开始衰落,造纸厂、杂志社、报社、出版社都没有原来那么风光了,这时候突然纸厂没了,还有必要重建吗?为什么不把劲儿用来干点别的,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用来干点别的?他们明明知道重建之后有可能纸媒依然萧条,图书、杂志、报纸越来越没人看,但他们还是选择了重建。

老六曾说过专心致志看本厚书的人很“性感”。如今我想借用他的这句话,专心致志做着厚书的人,更“性感”。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大概就是所有出版人的觉悟。老六的遗愿是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着:“我是个专业编辑”。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会舍得这位“性感”的老男人这么快离开大家,我们期待他继续编书下去,直到大厦的灯光熄灭。

撰文:海边的卡夫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