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连樟村民的“致富经”: “只要肯干,就会有盼头”

南方+ 记者

2022年2月19日《南方日报》A02版。

2022年2月19日《南方日报》A02版。

近日,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村民邓春活正在村委会忙着打扫卫生,完成这件事后,她还要去菜地、山头忙农活。这样,她可以多一笔收入。

现在的连樟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产业脱贫的“网红村”。 曾亮超 摄

现在的连樟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产业脱贫的“网红村”。 曾亮超 摄

连樟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以及社会力量的帮助下,乡村旅游让村庄充满活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村民返乡就业。现在的连樟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产业脱贫的“网红村”。

邓春活曾是村中贫困户。

2013年,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一对儿女尚在求学,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她身上。

第二年,女儿考上了大学,两个孩子的学费愈发让邓春活发愁。她不得不到附近的木材厂打工,这是一份异常辛苦的工作,每天要从早上6时30分一直忙活到晚上8时,一个月下来,月收入约2800元。“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家庭条件又不好,孩子们不能再走这条路。”邓春活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4年,邓春活种的沙糖橘因感染黄龙病受损严重,重要的收入来源断了,学费和生活费只能靠借钱维持。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连樟村看望贫困群众,共商脱贫之计。总书记的一句“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让邓春活感动不已。

曾是村中贫困户的邓春活,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已成功脱贫,家里也添置了不少新家电。曾亮超 摄

曾是村中贫困户的邓春活,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已成功脱贫,家里也添置了不少新家电。曾亮超 摄

村委会给邓春活安排到村委做饭、清洁,每月有固定工资。村里建起了麻竹笋加工厂后,她将之前种沙糖橘的土地改种麻竹笋,又多了一笔收入。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广州工作,小儿子也考上了大学,村里每年给予3000元奖学金。

“现在借亲戚的债务已还清,最大的愿望就是顺利供完小儿子读书,然后两个孩子都能有一份稳定工作。”“孩子们经常说让我别那么辛苦,但我就是闲不下来。只要肯干,日子就会有盼头。”邓春活说。

如今,连樟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委会时常号召村民清洁卫生,邓春活总是马上响应。她觉得,环境卫生变好了,村容村貌更美了,每个村民都应该积极爱护家乡。

“靓仔、靓女,这是连樟村的特产灵芝,清热解毒功效很好。”在连樟村村中心的商业街,村民陆秀媚正热情地招呼来往游客,“麻笋干、五指毛桃、甜酒等也是‘靓货’。”

陆秀媚制作的甜酒,在村里颇有名气。

连樟村内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常年瓜果飘香,吸引各方游客。曾亮超 摄

连樟村内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常年瓜果飘香,吸引各方游客。曾亮超 摄

在英德市打拼了20年,看到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陆秀媚瞅准商机,回乡创业售卖农特产,游客多时一个月可以卖六七千元。“现在家里建好了4层新房,在家乡就可以安居乐业,感觉太好了。”

除了甜酒有名气,陆秀媚还是村中的“活宝”。白天收了摊,晚上8时,陆秀媚还会和村里一帮姐妹相约在广场上跳舞,作为队长的她活力四射。“以前,村民都忙着挣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出来娱乐。现在村子美了,村民富了,都开始向往精神文化生活。”

事实上,像陆秀媚这样选择回村工作、生活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的玩具加工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仙草公园等产业,让连樟村形成了在家门口就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如今,乡村振兴学院、连樟客厅、5G基站等项目让连樟村披上了现代化的外衣,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村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记者】陈咏怀 魏金锋 张锦标

【摄像】曾亮超

【剪辑】梁杰

编辑 梁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