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舞台上的中国“青年说”

南方+

这是体育的盛宴,也是文化的盛宴。

从奥运奖牌同心圆玉璧、跳台滑雪场“雪如意”浓缩的中国元素,到开幕式上一朵雪花、主火炬“一叶知秋”传递的中国哲学,北京冬奥会,成功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意蕴深厚、韵味悠长的中国故事。

一批有才华、有梦想、有文化自信的中国青年登上冬奥舞台,共同参与到这一宏大、动人中国故事的讲述中。

赛场内,谷爱凌身着龙纹运动服从高台飞跃而下,冰球队“门神”周嘉鹰身着龙纹护具扑出对手5个点球,冰舞选手王诗玥、柳鑫宇身着取意自《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赛服,演绎中国风曲目……在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邹新娴看来,“运动员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

赛场外,一批“90后”青年成为开幕式视觉效果设计者,青年设计师的想象力为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网走红埋下伏笔,还有年轻华人插画师因冬奥邮票让世界认识中国设计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共同在冬奥舞台上书写了精彩的中国故事。

1931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在《奥林匹克回忆录》导言中写道:“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道德理念,肩负着对世界青少年的教育使命。”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随着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对中国青年崛起的百年追问,得到了响亮回答。

新一代中国青年在冬奥舞台上施展才华、绽放自我、担当大任,他们血液里的中国文化基因沸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发表达、自信展示,成为北京冬奥中国故事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把传统文化命题具象化的表达者:

“他们就像《狙击手》里的五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如何在冬奥的舞台上呈现给全世界观众?让参与开幕式视觉设计的广州美院的大学生犯了愁……

如果说这届冬奥会讲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那么故事起源就是开幕式上的一块“冰”。

从巨大“福立方”的技术呈现,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视觉表达……去年4月起,一群青年人把鸟巢当成第二个家,经过无数次的细化、调整、演算,每天攻坚克难到凌晨四五点,一块裸眼3D的冰终于在鸟巢诞生。围绕这块冰,才有了更多融入中国符号的“中国式浪漫”的呈现。

“福立方”制作效果图

“福立方”制作效果图

苏明泽今年23岁,是广州美院研究生。2021年7月,他和同学刘苏晨、张俪、金帅、陈子健、谭文隽,加入了青年艺术家曹雨西工作室团队,参与到冬奥会开幕式视觉设计制作的工作中。

苏明泽第一次踏上鸟巢的地屏,就惊呼“有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同时他也发现,要在这样一个一万平米的大屏幕上去做大体量的数字化呈现,是全世界从未有过的尝试。

曹雨西是蜚声国际的数字视觉艺术家,2020年选择从纽约回国发展,彼时,他与几位学生的相识不过2个月——2021年5月他在广州美院开设了一门“表演设计”课,6名研究生是他课上的学生。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团队

曹雨西和学生接到的任务是,要在鸟巢地屏上制造一块立体的冰。张艺谋要用这块巨大的冰——“一块喜庆的冰”,展开整场开幕式故事的讲述。

在一次和导演的视频会上,同学们了解到张艺谋的想法,要制造一个“老天爷的光刻机”——从天上用光往一块澄净透亮的冰上雕刻福字儿。他们绞尽脑汁、通宵达旦地做了很多种想象中的光刻机,结果被导演一句冷冰冰的“不行”打回了现实。

从“不错的万花筒”到“老天爷用指甲盖抠的福”再到最终的“福立方”……整整半年后,当同学们从张艺谋口中得到“还行、能用”的评价时,大家欢呼雀跃、抱成一团。

“最终,我们将传统平面设计的内容,新兴媒体艺术以及媲美电影特效大片的合成逻辑,完成了这个‘天方夜谭’的想法。”曹雨西说。

苏明泽在团队中负责三维建模和技术美术。在他看来,整个创作过程最艰难的部分,莫过于黄河之水的表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回荡千古的诗句,该如何用视觉手段呈现?

“50帧合成一秒、渲染一帧要1小时,要想体现瀑布的体量,流体模拟加上数以亿计的粒子运动,超乎了机器的承载能力。”为此,几个制作团队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理念,反复尝试改良。

“把传统文化命题具象化,是第一道难题。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会不理解,觉得明明可以做得更酷一些。随着后来做得越来越深入,他们发现,原来中国文化就是最酷的。”曹雨西感触很深,游学美国多年的他,第一次与中国“90后”青年学生“并肩战斗”。

开幕式结束后,曹雨西在微信群给同学们发了一段话:“感恩这几个月与你们相识结缘。这一路和你们一起奋战,无数的起伏考验,你们都坚强地挺下来了,不怕委屈地扛下所有压力。”“我觉得你们,就像张艺谋电影《狙击手》里的五班。”

冬奥吉祥物全球风靡的背后:

他们让“ 冰墩墩”变得“暖烘烘”

当“冰墩墩”刮起全球旋风时,外界对设计团队里青年人的贡献也许知之不多。他们把对互联网“萌”文化的思考融入设计,为“冰墩墩”的走红埋下伏笔。

早在过年前,叶梓琪就隐约觉得“冰墩墩”会火。那时他给特许商店打电话订货,店员告诉他,货不多了。他天真地以为会很快补货,直到求“冰墩墩”的好友们打爆了他的电话。

叶梓琪是广州美术学院的“85后”教师,也是“冰墩墩”的主创成员之一。这个14人组成的设计团队里,最小的成员是“95后”。团队里既有经验老道的导师,也有天马行空的热血年轻人,这为“冰墩墩”面世后的“老少通吃”打下基础。

冰墩墩设计团队

冰墩墩设计团队

“14个人缺一不可。”冰墩墩设计团队总执行、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说,“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相比单枪匹马,更易打破僵局”。

“冰墩墩”的整个设计过程,一直体现对青年人的尊重。从一开始,叶梓琪和团队成员对“冰墩墩”的设想就是一定要很萌、很可爱,要让年轻人喜欢。“从传播度和商业性的角度来看,带有‘萌文化’色彩的形象更能在互联网上‘火’起来,更贴合年轻一代心理,更能带动消费。”

“冰墩墩”设计团队

“冰墩墩”设计团队

为了寻找熊猫的“萌”,叶梓琪和团队去了趟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在那里,他们收集了上万个不同的熊猫形象,和饲养员“讨”来各种熊猫的萌照,每天观摩“找感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熊猫走路其实是“内八”,为此团队重新调整了“冰墩墩”的脚部,显得更加“憨”态可掬。

“冰墩墩”那双惹人怜爱的无辜眼,引发了很多网友共鸣。在叶梓琪的电脑里,能翻出20多版不同的熊猫眼睛草图,大小形状各异,有一版还融入了京剧元素,想象“冰墩墩”带着戏妆。

冰墩墩“进化史”

冰墩墩“进化史”

“为了让‘冰墩墩’更有动感和科技感,设计的最开始阶段,我们三维团队就介入了。”叶梓琪负责的正是三维部分的工作,让“冰墩墩”实现从2D到3D的飞跃。

他发现,套上冰壳的“冰墩墩”在灯光下很难呈现脸部轮廓,遮挡了它本身的萌态,为三维建模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次在吃饭时,团队年轻人“条件反射”地注意到盘子上正在融化的冰块,观察冰融化后对后面食物的呈现效果,这给了大家极大启发。

在尝试了200多种方案后,一种阳光下的冰雪效果成为了最优解。“乍一看是冷和硬的,实际上却带给人一种温暖、可爱的感觉。‘冰墩墩’其实‘暖烘烘’,契合人类对爱与温暖的追求,更能引起大家的共情。”叶梓琪说。

如今,带着透明亮丽柔软外壳的“冰墩墩”,已然成为无数人心目中浪漫自信、开放包容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在它成为全球“顶流”的背后,是中国新一代青年人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的绽放。

北京冬奥会主题邮票设计者:

“东方文化是她作品的骨骼”

联合国首次为冬奥会发行主题邮票,设计者为广州大学毕业的“90后”阮菲菲。她说,中国文化背景是她在国际舞台发光的关键所在。

春节期间,一条消息刷屏了广州大学校友的朋友圈。联合国首次为冬奥会发行主题邮票,设计者是广州大学毕业的“90后”女生阮菲菲。

阮菲菲深圳长大、广州读书、纽约生活,毕业仅7年时间,已成为一名享誉国际的华人插画师,不仅将美国插画师协会、英国视觉创意平台等多个国际奖项收入囊中,还受邀与卡帕、奔驰、巴宝莉等国际品牌合作。

她为冬奥设计的邮票,票面上高山滑雪运动员、单板滑雪运动员、花样滑冰运动员凌空飞跃,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绘画线描特点,在静止的画面制造速度感,行云流水般流畅。

阮菲菲说,中国文化背景是她在国际舞台发光的关键所在。她常用中国墨水和毛笔,更倾心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手法和“大道至简”的理念。“留给观众想象空间,比‘把话说完’更好。”

阮菲菲

阮菲菲

“纽约的生活就像她作品的皮肉,东方文化才是她作品的骨骼。”在中国美协理事、动漫艺委会副主任金城看来,阮菲菲代表的一批90后艺术家,具备更强的在国际舞台演绎中国文化的能力。

此前,BBC制作的科幻剧《神秘博士》请阮菲菲设计一组海报,在欧美走红。在这组海报中,她以剧中的时间机器为主角,让它穿梭在中国的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城市,中国风和英伦元素巧妙结合。

此前,BBC制作的科幻剧《神秘博士》请阮菲菲设计一组海报,在欧美走红。在这组海报中,她以剧中的时间机器为主角,让它穿梭在中国的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城市,中国风和英伦元素巧妙结合。

近年来,从故宫文创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走红全网,在中国青年一代中间掀起前所未有的“国潮热”。陈少峰调研发现,在潮玩设计者中,85%以上来自国外或者拥有留学背景,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学归国设计人才无疑将展现出更强的文化IP制作能力,用全球化的视野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形象。“他们更能放飞中国文化的想象力。”

另一项报告显示,在关注“国潮”群体的年龄分布上,90后占据占49%,其次是00后,占比26%。出生于1995-2009年之间的“Z世代”,逐渐成为国潮消费的主力军,这个总人数约2.6亿人的Z世代人群,成长于信息世代,受到全方面多角度的文化熏陶,他们是中国潮牌、国产动漫和大国科技的追逐者、消费者和创造者。

在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邹新娴看来,青年一代已成为展示、讲述中国文化的新鲜力量,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成功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

 对话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

他们在文化上更自信、更能平视世界

南方日报:在这次冬奥会中,您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张颐武:在北京冬奥会的各个领域,我们能看到“Z世代”力量的凸显,比如设计团队、运动员、志愿者很多都是“95后”甚至“00后”,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Z世代”,他们已经开始接触社会,进入各行各业扮演重要角色。

可以说,一批20多岁的中国年轻人登上舞台中心,在中国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正因如此,我们能够听得到,年轻一代的声音越来越强;我们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年轻一代敢闯敢拼的精神,和他们身上的自信与活力。

南方日报: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他们的这种自信?

张颐武:首先,他们生活在中国发展最快的阶段,成长于民族向高点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国国力强大、经济发展巨大成就对他们产生了深刻作用,他们没有历史重负,对国家的认同感更强,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

其次,中国向世界全方位的开放交流给他们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他们的国际经验更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他们能够汲取更多的知识,实现梦想有更大的空间,能够更为平和自信地去平视西方文化、面对世界。

同时,他们是互联网的一代,他们接触的信息、对全世界的认知程度很高,比如这次18岁运动员苏翊鸣中文、英语、日语都很好,从小就在国际赛场上摸爬滚打,他们拥有过去几代人都难以企及的受教育程度,他们更明白如何去向世界展示自己,讲好中国故事。

南方日报:这一代青年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有什么特点?

张颐武:“国潮”热,就是新一代青年人鼓动起来的浪潮。现在很多品牌或流行文化里,包含了非常多的中国元素。为什么?就是因为年青一代的文化自信,他们对中国文化更有兴趣,更愿意学习、愿意体验、愿意参与。比如河南卫视走红的《唐宫夜宴》等“奇妙游”系列作品“出圈”,背后就有很多年轻力量的灵感支持。

这一代人对西方更了解,对世界更了解,对自己的文化也更了解,他们有更为强烈的愿望,把中国文化转化为自己的表达。于是我们看到,他们总能自然而然地把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精神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创作里。他们更为迫切地在世界舞台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更为鲜明地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记者】黄堃媛 李培 刘长欣 王凯

【实习生】何蕊诗



编辑 黄堃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