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底,
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
五位大湾区明星
在《大湾仔的夜》综艺节目中走进东山口、开大排档
在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老东山
迅速“火”了
更“火”的是他们在大排档最后一天做的事
如果说,大排档的路边美食温暖了食客的胃
那么,他们在最后一天做的事
则温暖了整个大东街街坊们的心
虽然没能实现营收百万的“小目标”
但一番努力
让困难街坊过上了更圆满,更温暖的年味
他们做了什么?!
明星开大排档,没能实现“小目标”
他们决定……
2022年2月9日,《大湾仔的夜》最后一期正式播出。原来,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早就决定了将营业额凑整,凑成足足3万元爱心,全部捐赠给大东街社工服务站(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决定在录制结束一个月后的小年夜,用这笔善款订购盆菜,分享给困难街坊,让每一个街坊都能过一个温暖的年。
这件事,立马在东山口圈了粉。
实际上,陈小春、张智霖、谢天华、梁汉文、林晓峰等人要凑出三万元善款做善事一点也不容易。当初,五人参加《大湾仔的夜》,第一天开大排档就信誓旦旦“赚百万”,谁知道,掌起勺来,却是困难重重。不光是厨艺和菜品质量堪忧,还出现很多挑战,经营也成了问题,只好“忽悠”亲朋好友投资入股。
那时,他们到处取经,到底什么才是大家想要的大排档?问过了很多人,大家的意见多种多样:家的味道、氛围感、生活气息、还有本土的道味。而这些关键词,全都离不开一个词——“人情味”。此后一个月,五个人学了不下五道菜,口碑越来越好,还略有盈余。除去分红,净利一万多元。
剩下的钱怎么分?五个人转念一想,干脆各自再捐一点,把股东的投资也“忽悠”进来,凑成三万元,一起捐出去,希望能帮助东山口有需要的老人家和小朋友,于是,继续发挥嘴皮子的能力,真的说服了谭咏麟、袁咏仪、应采儿等大股东,在股东群里,一直期待着投资成功的大家纷纷答应——“好!”
陈小春说:“大湾区真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大湾区一衣带水,大家本就是一家人,一起歌唱、欢笑,一起好好吃饭、认真生活,这才是“大排档”的意义所在吧。一位社工回忆道,“哥哥们那时也在准备一场答谢宴,邀请街坊参加,所以走进了社工站和长者饭堂,了解到我们在给社区街坊提供的服务。”在东山口的最后一天,哥哥们又走进了大东街社工服务站,决定联动社工,把爱心款项花在刀刃上。
“当时,我们就提议了针对民政兜底服务对象,在过年之际给他们准备一份盆菜。”一位社工说。到了2022年1月26日,小年夜。社工利用爱心款项订购了足足一百份盆菜,大湾区哥哥们的厨艺师父全哥、龚老板协助派送,在东山口启明三马路的社工服务站门前准备一张长桌,八台电磁炉将盆菜一一加热。数分钟后,装满海鲜的砂锅已经滚烫滚烫,鲜浓的汤汁也化作了浓浓水汽缓缓飘向空中。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你们有爱心、暖心、真心”……这时,街坊们也已经陆续到达现场,人们领完盆菜,还不忘道一句新年好,年味满满,老人们更是笑开了花。在社工谢梦颐的记忆中,过去六年,大东街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过年送盆菜活动。她说:“盆菜分量大,长期独居的老人们刚好可以把远亲近邻叫回家,一起吃一餐团年饭,不少老人都说,太暖心,太幸福了。”
因为有的老人行动不便,节目组还和社工将盆菜一一送上门。到了今年刚满90岁,来自长沙的何姨家里,大家天南地北地聊起来,听说《大湾仔的夜》是长沙的电视节目,镜头前全是老乡,更是两眼泛起泪花,紧接着,“笑得见牙唔见眼”。“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现在不是哭,是笑,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是一流的。”这一刻,何姨特别自豪,说,“我今天真是特别幸福”。
这是一座慈善之城
需要更多人一起参与慈善
也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湾区的哥哥们明显感觉到了来自东山口浓浓的烟火气、人情味。
当节目进入尾声,《大湾仔的夜》希望邀请广大街坊参加答谢宴,感谢街坊一个月来的关照,因此走街串门发邀请。也是那时候,谢天华发现,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许多街坊都是面带笑容生活的,“如果你生活得不好,有很多的愁绪(是不会有笑容的)。”而在看到长者食堂政府补贴一点,长者自己掏一点,慈善捐一点的模式,社工站三楼更是有街坊组队担任手工志愿者制作义卖手工后,陈小春则说,“互相帮助,互相照应,挺好。”
实际上,这一份守望相助,相互关照的烟火气需要社会多方支持。
社工谢梦颐透露,大东街一面是繁华,一面则是典型的城市老社区,人口老龄化明显,在社区角落,有不少独居或困难长者需要社工长期跟进。值得关注的是,“不单是大湾区的哥哥们在做公益,在今年过年之际,广州市慈善会也发起了‘红心向党 善心为民——善暖万家新春慈善行’2022年新春慰问活动派发了沉甸甸的慰问物资,为大东街的90户困难街坊实现微心愿,对此,大东街街道办事处也十分支持。”她说,“此外,大东街也有一系列公益项目,改善困难街坊的生活。”
在更早前的走访和慰问中,社工发现一部分社区困难群众居住环境差,更是发起居家改造项目。“慰问物资的派发对困难群体而言很实在,但居住环境的改造对改善街坊生活质量更重要。”社工谢梦颐说,但在大东街,有长期做志愿者的街坊成为了较为固定的捐赠人,还有创善·微创投和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助,而困难街坊家属自付一部分,使居家改造成为了可能。
令谢梦颐印象深刻的是,特困长者卢颖(化名)今年62岁,独居在只有13平方米的老旧房子里,墙体剥落泛黄,门窗破损,环境昏暗。整个房屋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个简单的衣柜,甚至没有一张客人能坐的椅子。那时,正是一名结对志愿者在朋友圈发动朋友关心这位老人家,在大家的关照下,筹集了近万元善款用于居家改造,并在过年前,将墙体、门窗全“爆改”了一遍,让老人家在过年前迎来了新房子。而在结对志愿者看来,这是自己的应分,“老人家的房子比我们家的厕所还逼仄,我们应该为她出一份力。”
“据我们观察,这方面的需求还是很大,这需要我们链接更多社会资源,社区慈善和社区社会组织也需要社会多方进一步支持和引导,降低门槛,才有可能进一步激活社区的力量。”一名社工表示,“由于兜底服务对象户籍和实际居住地问题也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多方联动,才有可能更好、更准确地保障每一位困难街坊,让每一个街坊在新的一年里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