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24 | 让青春在非洲大地上绽放光彩

南方+

文 | 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林县杰

2021年对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和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一道,肩负着祖国的深情重托和殷切期望,踏上非洲大地,开始了援外医疗工作。

“水土不服”的中国医生

初到非洲赤道几内亚(赤几),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期待、好奇,甚至有点兴奋,但接下来面对的就是重重困难和挑战,时差、水土、气候、语言、人文、生活环境、工作模式等,都与国内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如医疗条件、工作环境简陋、人力资源的紧缺、病种的复杂、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等。

马拉博医院。

马拉博医院。

在工作初期,首先遭遇的难题就是语言沟通,虽然在出国前接受过半年的西班牙语培训,但在正式开展工作后发觉远远不够,特别是在专业医学知识方面,没办法跟科室同事、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这种情况在内科系统尤为突出。语言表达不流畅,沟通不到位,从根本上限制了专业能力的发挥,也造成在工作上得不到同事和患者的认可,真的感觉很憋屈,甚至是沮丧。为了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当时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白天在医院上班,多听,多看,多说,就算只说单个词语,也是厚着脸皮说出来,实在听不懂的就写在纸上,再不懂的就用翻译软件翻译,然后会把科室里不涉及患者隐私的医疗资料抄录或者拍照,下班回到驻地就逐个单词翻译、学习、记忆、背诵。慢慢地,用西班牙语沟通交流就顺畅多了,基本上能够满足工作需求。

后来,工作中的困难更多是来自当地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疗器械匮乏。例如开展一项比较基础的临床操作技术,却找不到、凑不齐相应的器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医疗援助工作更深入的开展。当急需实施某项技术操作而相应的设备设施不完善时,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参照国内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替代、引进、改良等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对当地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带教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操作器械改良。

操作器械改良。

这一年来,给援非医疗工作带来最多困难、最大挑战、最深影响的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刚到赤几开展工作不久,就正面遭遇了赤几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当地民众和华侨同胞感染了,求助电话、咨询信息不断像潮水般涌来。医疗队根据同胞的需求,结合疫情防控需要,迅速组织开通了线上诊疗服务平台,通过电话、微信、QQ群等网络渠道,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作为内科医生,我义不容辞承担了大量的线上答疑、病情评估、疾病诊断、用药指导和防控措施指导等工作。在医院临床工作中,内科病房大量收治了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但由于当地新冠核酸检测能力有限,没有CT等大型检查设备,没有流行病学史调查,病房条件也非常有限,入院患者无法及时完善新冠核酸检测、胸部CT检查等,没有隔离病房,在日常临床工作过程中,时刻面临着暴露和感染的风险。医院没有重症病房,没有中央供氧、呼吸机、血液净化仪、纤支镜等重症抢救设备仪器,一旦病重,无法实施抢救和生命维持。而赤几属于热带气候,常年炎热,日间气温普遍在30℃以上,病房条件也比较简陋,没有空调,非常闷热,每天结束工作时,都是汗水湿透全身。这样“线上线下”双线作战,对体力体能、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在一波接一波的疫情冲击下(第四波疫情刚过去),我们始终坚持在临床和抗疫最前线。中国医生的身份给了当地医护人员、外国同行、当地民众和华侨同胞非常大的信心和鼓舞。一批又一批病患成功治愈康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当地医护、外国同行、当地民众、华人华侨、大使馆一致肯定和赞扬!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一切从零开始。从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再到认知熟悉,这是艰难且漫长的一年。也是这样的一年,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医者的更本质的要求——“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在闷热的内科病房里,经常人满为患,收治了疟疾、伤寒、艾滋病、肺结核、肺炎、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脑出血等各种患者。援非初期,一名62岁女性患者让我感触良多。这位Mama(当地对中老年女性的亲切称呼)患有肺炎、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长时间多种疾病的煎熬,导致心肺功能不全,行走不便,家属反映她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差。每天早上我都会和同事们(赤几医生+古巴医生)一起去查房,询问病情,体格检查,调整用药。面对医生们的询问和检查,Mama总是不愿配合,医生们每次看到她都感觉无可奈何,并忍不住抱怨“她真是个糟糕的人”。

刚开始我也不敢过多去接触她,但后来在一次查完房后,我还是忍不住返回病房,用蹩脚的西班牙语断断续续地跟她聊了起来:“我是一名中国医生,我叫Arlín,你也可以叫我Doctor Lin,今天您感觉怎么样?……”,后面再次认真给她做了心肺听诊等体格检查。看到了她桌面上堆放的口服药物,用翻译软件逐个查询药名,然后告诉她服药剂量和频次,并叮嘱“这些药物都很重要,一定要按要求按时服药”。在接下来的日子,我每次都会提前到病房看望她,关心她的病情变化,并反复鼓励她“治疗疾病需要时间,不可能一吃药就可以全部完全治愈,只要坚持治疗,按时服药,你就会一点一点好起来的!”

为Mama细心诊查。

为Mama细心诊查。

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位Mama看到医生过来查房时开始露出了笑容,也主动坐起来配合检查,同事们都有点不敢相信,她的家人也说“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这样很好”。之后一天早上我刚到医生办公室,古巴医生Miguel就跟我说:“林,那位Mama一定要我转告你,要你每天都要过去看她!” 那一瞬间我被感动了。

古人诚不欺我,医者无国界,大爱亦无疆。来到非洲开展医疗援助工作,除了运用医学专业知识,使用医疗手段治疗疾病,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真诚关怀必有共鸣,一切善意都将得到善待。“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想这就是医者更本质的要求和追求!

援非医疗工作变“输血”为“造血”

在援非医疗工作开展的这一年时间里,我深感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医疗环境简陋、医疗设备欠缺,加之疫情影响,给医疗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困难。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并竭尽全力帮助当地病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开展,我也逐渐认知到这一点——“输血”只能救一时之急,“造血”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留下带不走的人才和技术,无中断地造福非洲百姓。其中,我是以一项简单基础的操作技能作为切入点,在受援医院实施“造血”计划。

在内科病房,由肺结核、肺炎、胸膜炎、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导致的胸腔积液病例,屡见不鲜,大量的积液又将加重原发病,形成恶性循环。遇到这种情况,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掌握指征行胸腔穿刺术(胸穿),置管引流,是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手段,在国内这是医生们必备技能之一。而在这里,受诸多因素影响,胸腔穿刺术无法常规开展,只能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胸腔积液,但疗效往往不佳,患者容易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非常难受。我觉得我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使之有所改变!

一位41岁的男性患者,既往有肺结核、肝硬化病史,因“呼吸困难”入院,查体发现右侧胸廓饱满,右肺呼吸音消失,胸片提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纵膈左移。当时医生予抗感染、利尿等药物治疗,入院后第3天呼吸困难症状仍无缓解。我查看患者后综合分析,如果再不及时抽放胸腔积液,解除积液对肺部及纵膈压迫,患者将有生命危险。秉着生命至上的理念,经医疗队批准,紧急调用一套穿刺器械(队里仅有2套供抢救使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立即行右侧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过程很顺利。术后严格按要求定期定量抽放积液,第2次抽液后患者气促、呼吸困难症状已基本缓解,活动、饮食、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充分引流积液后拔除引流管,不久患者就顺利出院了。

开展胸腔穿刺技术。

开展胸腔穿刺技术。

在整个马拉博地区医院,这是有且仅有一例的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古巴医生对我刮目相看,并竖起了大拇指,内科主任表示“太神奇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科室其他医生也很好奇和佩服,我说“这项操作不难的,如果你们愿意,我很乐意教你们。”他们好像有点惊讶和惊喜:“是真的吗?那真的太感谢了!”

在之后的工作中,凡是遇到胸腔积液病例,同事们都会叫我去查看患者,评估病情。我在进行操作的时候,他们会在一旁观看学习。通过一些小提问,我了解到他们对胸穿相关知识不熟悉,便整理出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流程,并逐句翻译成西班牙语,提供给他们学习。在操作过程也不断强调注意细节问题,如无菌观念、穿刺手法、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遭遇很多难题,如缺乏穿刺针、纱块、引流袋等必要器械材料,器械改良失败,器械清洁消毒困难,病情沟通障碍,后续护理措施实施不到位等等。在队友、同事们的帮助下,部分问题得以解决,有的仍在努力中。

开展示范教学。

开展示范教学。

春节前,刚好和科室科室护士长合作,安排了一场针对全体实习护士的示教活动。第三天应科室主任和医生的邀请,特地安排了一场医生专场的胸穿操作示教活动,在许多操作细节问题上作了更多的讲解和强调。目前已有9名医生、30余名护理人员参与学习和操作过程,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无发生并发症,疗效良好,大部分已顺利出院。从医多年,现在才知道,这项简单的操作技能不仅能抢救生命,还能圈粉啊!这也是我援非工作从“输血”到“造血”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为了留下带不走的人才和技术,我和队友们以 “造血”为目标,制订技术诊疗规范,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培训,在当地医院实现多项技术零的突破,为非州人们带来健康福祉。

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中国医疗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获得了患者的信任,为医疗队赢得了荣誉。2022年1月25日赤道几内亚国家总理向中国医疗队致表扬信,感谢为赤几各界提供出色的医疗、保健服务,并向我们致以春节祝福。

在援外医疗工作中,我们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援非工作任务,以20多个月的援非历程换来自己青春最好的礼物!

【来源】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

【作者】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林县杰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