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谈师德②|熊盛才:好老师应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东莞慧教育
+订阅

编者按

开学前夕,东莞在全市18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同时开展了“同上师德第一课——我为什么当老师”活动。除了组织全市10万教师集中观看师德教育视频,开展师德大讨论外,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给全体教师同上师德第一课是活动的重要环节。

师德第一课上,有的校(园)长金句不断、有的深情并茂、有的形式多样……短短一堂课,却浓缩了他们数十年的教育智慧和师德感悟。因此,现专门开辟“校长谈师德”栏目,选取部分优秀案例进行分享,跟教育君一起欣赏他们的风采~

“好老师要做到‘三传播、三塑造’,即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2022年春季新学期伊始,东莞市第一中学全体教师齐聚学校“同上师德第一课”,该校校长熊盛才以自己从教27年的经历出发,提出他对好老师的理解。

熊盛才结合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以《践行幸福教育理念,争做“四有”好老师》为题,开讲师德第一课,勉励学校全体教师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继续奋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好老师应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熊盛才从人民教育家于漪、时代楷模张桂梅、道德模范支月英三位教师的事迹出发,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在新时代做一名“四有”好老师。

熊盛才继续阐述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方面的具体内涵。“明大德”就是要明确我们教师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守公德”就是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做到关爱学生,担当责任;“严私德”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遵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八字原则。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对于教师是十分尊重的。梳理国家政策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多份关于教育的重要文件,搭建起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熊盛才说。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大德”,教师又应该如何做?对此,熊盛才表示,广大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到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进一步凝聚起师生员工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追求。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勉励老师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

“我非常喜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熊盛才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7年,谈及个人成长中最深的感悟是什么,他十分坚定地表示: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此外,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精彩语录】

好老师要做到“三传播、三塑造”,即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