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刺绣作品《阿房宫》。
开栏语
潮州工艺——博物志
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个“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工艺技术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韵,包含潮绣、陶瓷、木雕等数十个门类品种,在潮州文化史上闪烁耀眼光芒,更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本报特开设“潮州工艺博物志”栏目,带您探寻潮州传统工艺的“魅力密码”。
首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巨幅刺绣作品《阿房宫》,看刺绣大师飞针走线间,诠释精工出细活,倾听背后创作故事,感悟家国情怀。
蔡民强向记者介绍绣品《阿房宫》。
春日和煦,在市区城新西路名瑞潮绣艺术馆内,凝望着团队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绣品《阿房宫》,创作者蔡民强、李春亮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神情。
眼前这幅巨作,多次在文化部的安排下,作为中国手工刺绣精品画作代表之一,亮相法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历久弥新的魅力。
绣匠们正在绣制《阿房宫》。
以针为笔 工笔山水名画“再创作”
绣品《阿房宫》精致秀美、大气磅礴,远看是画,近看是绣。蔡民强直言,“这幅作品精工细作、花了许多心血,可以说在中国刺绣史上是少有的、罕见的。”
很多年前,他经常在罗浮宫、圣彼得堡博物馆等地游历,观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巨幅美术作品。刺绣工艺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国内几乎没有巨幅的纯手工刺绣精品,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传统手工刺绣将日渐式微,这让他在心里萌发创作巨型作品的冲动。
2012年底,深耕刺绣技艺和研究数十年的潮州人蔡民强,和搭档李春亮一拍即合,下定决心带领团队筹划制作凝聚中国刺绣水平的巨幅作品。“我们希望留存下来的,不是单一的绣种,而是中国刺绣的集大成者。想要有留世的作品,必须精心创作,不为牟利,纯粹只为艺术。”
他们选取清代著名画家袁江画作《阿房宫图》为绣品题材,利用9个多月的时间探索作品的雏形,采用高科技手段完成技术准备和刺绣底稿。工笔山水画作《阿房宫图》是对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的具体演绎,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融为一体,这幅画作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为刺绣能工巧匠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艺术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刺绣技艺特质的优势,弥补作画过程中存在的笔触反映不到的、色彩变化不足的遗憾。从选题定位到实施的前期准备,可见他们打造中国刺绣精品的决心。
艺术团队坚持精益求精创作。
守正创新 现代科技为传统刺绣“赋能”
据介绍,在运用现代高科技方面,绣品《阿房宫》在面料、印图、装裱有三大突破:一是历时半年研发出2.8米宽幅的真丝面料;二是扩大印花机宽幅,保证原汁原味印制真丝样稿;三是改造1.5米装裱机为装裱连框2.2米的巨作做好准备。
古书画界有句说法:“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如果保存得当,宣纸绢帛能够经历岁月洗礼,保存几百上千年的时间。这幅作品用料极为考究,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纯真丝布料作为刺绣布料、用纯真丝绒线为绣线。
面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国内很多大幅刺绣作品采用化纤布,但是化纤布熔点低、不耐高温,放置几十年后易硬化,不利于绣品保存。当时,国内面料供应商只能提供1.5米宽幅的真丝面料,而制作这巨幅刺绣作品,至少需要3到4幅真丝面料拼接起来,“为了确保刺绣的稳定性和艺术效果,必须使用一幅完整的、特制的宽幅真丝面料。如果使用拼接面料来刺绣,受面料伸缩度等因素影响,这幅作品可能出现变形、错位,影响整体效果。”蔡民强说,历经半年时间,面料厂商终于研发出2.8米宽幅的真丝面料。
《阿房宫》到海外参展。
这幅绣品底图是机器印染出来的,再利用现代电脑拆色技术,定染一整套耐磨度、色牢度、耐晒度均达到4.5级别的高标准丝绒线,色彩稳定、色样丰富。通过刺绣过程中一针一线的填补,让作品表现凹凸、明暗、转折过渡的色彩更加柔和自然,让华贵绮丽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
绣品《阿房宫》长7.14米、宽2.34米,这是迄今为止最大幅的山水刺绣,上架难度相当大,需要用到2根长10米、直径12公分的钢管作为主支架,两侧二根直径6公分的钢管作为辅助,保证绣花架四边不弯曲。绣花架稍微一移动,作品的经纬线就容易歪。《阿房宫》最大的难度就在于维持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稳定。受纺织品伸缩变形程度的影响,一旦平行线和垂直线处理不好,柱子、建筑物和树木就歪斜了。由于作品刺绣面积大,创作过程需要不停地调整角度、刺绣区域,要不停地审图、观察刺绣效果,从小修改到大修改,再到30%刺绣面积拆线重做,后期修改的工作足足用了近一年时间。
在色彩分布、丝线备料、染料配比等前期工作同样要求严格。多种色阶丝绒线的使用,使得景观层次分明,强烈对比让绣面空间更有氛围感,构图的透视感让观者身临其境。他们亲自设计配色,并制定出规整的刺绣方案、针法。李春亮说:“这幅作品有近300个色彩,没有大红大紫的明亮配色,每一组色都需要过渡色,一个色调就有8-10个色阶,才能达到过渡自然的效果。”
精益求精 “融汇百技”的中国刺绣集大成者
一幅巨幅刺绣作品,仅靠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的。在蔡民强看来,他和李春亮是绣品《阿房宫》的总导演、指挥家、出品人。更为关键的,是在他们艺术指挥棒下再创作的“演员”——几十位来自潮州乃至全国各地技艺精湛的刺绣匠人。
整幅 面细腻平整,施以乱针、平针、掺针等数十种针法,保留了原画作的艺术特色。作品内涉及建筑物、人物、坐骑、山水、树木等,是一个多元素结合的综合体,对刺绣师傅的针法技艺要求很高。不同绣工有各自的刺绣手势和习惯,他们绣制的成品也有所不同。绣工一旦用错丝线,即使是微小的色差,绣品呈现的效果也大有不同。在绣制过程中,丝线该用哪种色阶、粗细如何、用量多少,运用哪种针法、如何行线,这些细节都由他和李春亮严格把关。
蔡民强说,这是在工笔画基础上实现再创作,绣品效果比原画更细腻传神。“比方说画石头,画家用画笔勾勒轮廓,用泼墨手法撒在宣纸上,而刺绣则是用每一根丝线来表现石头的结构,用每一根细腻的丝线来表达满山石壁,这完全是两码事。我们用最基本的刺绣手法,表达出新的创意,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2016年,历时3年精心绣制的《阿房宫》终于面世。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专家们参观后赞叹不绝,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刺绣中的极品,他们安排作品《阿房宫》和名瑞集团中国刺绣研究中心在近40年保留的众多珍贵刺绣工艺和文献,作为中国刺绣的代表亮相法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刺绣艺术精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价值与魅力,获得国外文博界、时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如今,不止眼前这幅被誉为“中国刺绣之最”的历史名画巨幅刺绣《阿房宫》,满绣高密度巨幅绣作《大壑腾云》、绣线细逾发丝的精心佳作《维摩演教图》、金银线立体垫高刺绣龙凤褂等,这些凝聚刺绣大师艺术追求和工匠精神的作品,都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独特艺术价值,散发出熠熠光辉。
而这,正是中国刺绣艺术的文化自信所在。
文/潮州日报记者 詹妙蓉
图/潮州日报记者 庄园
名瑞集团中国刺绣研究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