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古驿道丨信宜驿道·建筑③

茂名史志
+订阅

驿道建筑

书院

书院,也称“私塾”,是古代开设于家庭、宗教或私人的民间教育机构,是小孩子读书研学的地方。这些建筑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了信宜当地时代特色,体现了一方百姓对文化知识的追求。

学宫 (罗艳梅供图)

学宫,是大洪国王宫旧址,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改建为清朝风格建筑。整体建筑群前有棂星门、贤关坊、圣域、泮池;中有大成殿、东西配、东西庑;后有明伦堂、尊经阁。现保存大成殿、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其中大成殿为宫殿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面宽15米,进深14米,抬梁式屋架,由石质莲花柱础奠托的6支铁梨木大柱支撑着,木质斗拱装饰着龙头和卷云刻纹。殿堂外观为歇山顶,重檐四出,正面屋檐下有一排釉陶竹枝栏杆。1989年6月29日,学宫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藜照书院(信宜市党史地志办供图)

藜照书院,又名刘姓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1919年,重修于2012年,占地面积948平方米,为纪念西汉经学家刘向燃藜杖照明夜读而得名。该书院坐北向南,二进二廊格局,后座有楼房。1943年,广东南路行署因躲避战乱迁址到此办公。2000年,藜照书院被列入信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农历八月二十四,刘氏族人会到藜照书院祭祖。2013年起,刘氏族人祭祖后还会给高考本科以上的学子颁发奖学金,并放榜表彰。

起凤书院(信宜市党史地志办供图)

起凤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坐北向南,土木结构,砌砖墙,面宽25米,进深15米。2000年11月,被列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氏开越大夫祠 (罗艳梅供图)

陆氏开越大夫祠,又名陆贾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于民国时期,为纪念西汉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陆贾而命名开越大夫祠。它既承习了清式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引进了西式风格,楼高两层,东西宽23米,南北深26.8米,占地面积616.4平方米,前后二进合院式格局。青砖墙,硬山顶,阴阳合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大门面向西临街,大门外立面是西式洋楼风。祠内设有天井,天井四周有回廊。天井中心有水井1口,深8.5米。占地面积616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陆氏开越大夫祠曾作为信宜县公安局使用。2000年6月18日,被列入信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梅轩书院 (罗艳梅供图)

王梅轩书院,又名王家祠,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明朝末期,重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书院外墙用红色瓷砖铺设,正门是1座门楼,后座为亭阁式建筑,左侧是棚式结构的书院。

文昌宫 (罗艳梅供图)

文昌宫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修,供奉文昌菩萨。中西合璧式,土木结构,面宽12米,进深26米,占地面积312平方米。曾作为信宜民众教育馆、信宜参议会所使用。

贵兴书院(吴尚鸿供图)

贵兴书院位于信宜市贵子镇贵子行政村,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时期,坐北向南,前后两座,中间为天井,为砖瓦木结构的欧式风格建筑。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曾是贵子区公所驻地,公社化时期作为贵子大队办公场所,20世纪80年代又改为贵子中学教学点。1990年代后逐渐废弃,现因年久失修,建筑瓦面已部分损坏。

燕丰书院(信宜市地方志办供图)

燕丰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行政村,始建于清朝中期,重修于民国时期,坐北向南,面宽17.5米,进深27.1米,楼高两层,青砖墙,硬山顶,阴阳合瓦,门楼有西洋风。

陇西书院(信宜市地方志办供图)

陇西书院,又名李家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于1914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该书院为土木结构,前后两座,东西包厢,廊道贯通。1966年至1995年,镇隆政府机构在此办公。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茂名古驿道丨信宜驿道 · 建筑④(待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