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上午,东莞市召开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全市教育工作情况,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东莞市政府副市长黎军、副秘书长翟现春,市教育扩容千日攻坚指挥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及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会。
本次大会设主会场和各镇街(园区)分会场进行。现场南城街道、大朗镇、东莞中学松山湖为代表单位作经验分享,东城街道、东莞实验中学等为镇街(园区)、直属学校代表,签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书》与《2022年度全市普教系统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做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报告,他表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有优教”发展目标,今年东莞将从持续深化改革、推进“双减”、打造“莞邑良师”队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十二项重点工作出发,奋力在“双万”新赛道上跑出教育加速度。
举措一:
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
2021年3月,东莞市教育系统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2021年,东莞出台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选派首批10名公办优秀后备干部到民办学校担任第一书记,在全省率先实现民办中小学党组织单独建立全覆盖。
今年东莞将以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达标全面创优为重点,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达标创优,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以创建“市五星党支部”、党建工作示范校、选派第二批校长后备干部到民办中小学挂任第一书记等为抓手,打造一批党建工作品牌。
此外,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调在莞高校按师生比1:350落实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
举措二:
持续打好“双减”攻坚
围绕“双减”工作,去年东莞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及资金监管全覆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97.23%,通过推行校内课后服务“5+2”模式,实现两个“全覆盖”,参与学生超过44.5万。
今年东莞将以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为重点,把“五育并举”向纵深推进。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提升校内课后服务水平等进一步为学生及家长减压。
全年将完成评估认定首批541个品质课堂实验基地,评选首批不少于30所的校内课后服务示范校,推动全市不少于100所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实现暑期托管服务镇街全覆盖;改善学校午休条件,推动基本实现校内平躺午休。
举措三:
以扩容提质推动教育结构优化
围绕学位攻坚,2021年东莞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52所,新增学位5.38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园26所,新增学位7050个。
2022年春季开学,桥头镇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一期)在新学期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东莞将推动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53所,新增学位约6.72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园20所,新增公办园学位7300个,将加快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中学初中校区等10所市属学校建设,确保2022年9月投入使用。
在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上,将落实民办学校规范提质五年行动计划,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收费、教师队伍建设和宣传广告等行为。做好义务教育结构优化调整风险评估,探索引导租赁到期、办学不达标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有序转型退出。
举措四:
“莞邑良师”锻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1年东莞启动实施“莞邑良师”计划,今年将持续以完善“莞邑良师”五大锻造机制为重点,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2春季开学,东莞10万教师同上“师德第一课”。
其中,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落实新学期师德第一课制度,实施师德教育每月一讲活动,将师德主题教育贯穿全年始终。在人才引育方面,力争202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规模同比翻一番,推动培养20名教育领军人才、100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250名“三名”工作室主持人、1000名中小学卓越教师和120名后备校长人才,探索成立“莞邑良师”研究会。
举措五:
强化品牌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东莞累计组建40个教育集团,其中9个教育集团入选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名单深化集团化办学,认定120所品牌学校,遴选8所“双特色”普通高中。今年,东莞将以强化品牌项目辐射带动为重点,着力巩固发展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
在推进集团化办学上,原则上采取“名校+新校”方式组建教育集团。推动尚未组建教育集团的5个镇街开展集团化办学,实现集团化办学镇街100%全覆盖。以9个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为基础,打造一批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
此外,评选第二批普通高中“双特色”学校,推动5个市级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基地建设。
举措六:
服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化产教融合
2021年5月广东省暨东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图为启动仪式。
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为东莞未来五年发展擘画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教育服务城市发展,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为服务重点,今年东莞教育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教教育方面,遴选60—70家企业作为立项建设单位,重点推动15家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初见成效,打造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指导东莞理工学校等5所学校加快推进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
聚焦高校发展,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加快推进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加快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
举措七:
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
2021年10月,东莞组织开展“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沙龙活动。
以教研促发展,今年教育工作将以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其中,探索构建市片镇校四级教研体系,探索各镇街教育管理中心设立独立的教研室或教研组,试点建立片区联合教研机制,指导学校成立教研部门,并按要求配齐配强市、镇两级教研机构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探索设立特约教研员制度;利用“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
举措八:
着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以提升教育督导实效为重点,今年东莞将着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的社会公开通报机制,强化落实评估监测问责,推进教育督导“长牙齿”。
围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建设,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评价,按照“一镇一报”方式反馈初中学校评价结果。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开展“双减”及六项管理等专项监测,提升监测结果应用水平。
举措九:
创新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机制
在去年东莞制定的“1+12”行动计划中,推进智慧教育行动计划位列其中。以“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应用为重点,着力创新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机制被列入今年的教育重点工作,将培育和遴选一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举办第二届莞易学云学堂课程建设与应用大赛,力争新引入超过1000门课程,平台注册学习人数超过100万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同时,推动建设1万节精品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实验镇街12个、实验学校135所、莞式慕课实验基地4个。开展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培育和遴选10所以上名校网络课堂实验学校。
举措十:
着力提升依法治教水平
以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为重点,从规范招生入学行为、落实教育经费保障等入手,东莞教育系统将持续提升依法治教水平。
落到实处,将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推行“互联网+”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落实“一校一章程”和“一校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招生入学执纪情况专项检查,制定负面清单,压实各镇街义务教育招生主体责任,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着力营造阳光招生的良好生态;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实施教育专项经费内部审计,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举措十一:
增强校园安全治理能力
面对疫情突发情况,去年东莞圆满完成平安高考、中考和研考工作,校园疫情处置做法被省教育厅推广。今年东莞教育系统将持续以完善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机制为重点,着力增强校园安全治理能力。
在慎终如始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的同时,完善校园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完善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完善校园安全体系建设,成立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调解委员会;严把保安队伍入口关,推动实现55周岁以上保安员“清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市、镇、校学生心理健康平台建设,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举措十二:
提升末端执行力,加强自身建设
以提升末端执行力为重点,加强教育系统自身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合力攻坚,努力推动教育工作落地落细落实,也被列入今年重点工作。
将以提高末端执行力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探索建立健全队伍容错纠错机制。着力强化制度动力,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工作机制。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监督执纪关口前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
声音
黎军:
把人口优势转为人才优势,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在2022年全市教育工作大会上,黎军肯定了东莞教育去年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结合全市工作部署与展望,她直言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东莞将迎来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大好时期,东莞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为此,她提出要切实增强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全力推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振精气神增强执行力,确保教育改革攻坚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学有优教”目标要求,黎军直言此举对促进教育不断提升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充分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双万”城市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她表示,要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看待“危”与“机”,准确把握当前的阶段性特征,虽然东莞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义务教育结构优化、教师增编将带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东莞也将迎来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大好时期,东莞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记者】黄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