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最明的灯,当属头顶的皓皓明月
如镜似盘,温润如水
当月光洒向大地
灯月交辉,光影斑斓
映照出人间的烟火与团圆
今天不妨跟随小编一起
了解梅州元宵节的非遗习俗吧
龙舞(埔寨火龙)
龙舞(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来源: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埔寨火龙表演由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烟架”高达十余米,以木料搭成,上下若干层,每层有着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火龙”最早以稻草扎结,缚上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即成,手法十分简单。制成的“火龙”可以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和发射各类烟花火药,造成绚丽耀目的景观。
新梅互联 摄
“火龙”表演夜晚时在广场举行,由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一百多人配合表演。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边舞边发射出各类烟花、火箭,在穿梭的鱼虾映衬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
来源: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8年龙舞(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宁上灯习俗
兴宁上灯即兴宁赏灯节,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历时11天,结束那天叫“暖灯”。
来源:南方+
“灯”是兴宁人新春正月期间最亮丽的民俗事象。客家人初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元宵节期间热烈庆祝,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
来源:兴宁一中校友会
兴宁上灯主要分请灯、赏灯、暖灯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有其独立性,又具有连续性。整个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舞龙舞狮,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华灯高照,热闹非凡;亲戚朋友互相道贺,礼尚往来,祝福祈福。在形式上又有敬祖孝老,和邻睦族,共商公益事业的活动。
来源:兴宁一中校友会
2017年兴宁上灯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河漳溪墟扫街灯
西河漳溪墟扫街灯,亦称“赏街灯”。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六日晚,是西河镇内最后一个上灯的地方。“扫街灯”的来历:因河镇漳溪墟逢一逢六为墟日,正月十六正是墟期,每逢墟日下午散墟后,清洁工人都要清扫街道,等清扫完后已是晚上,紧接着就是上灯活动,又称为“扫街灯”。
来源:大埔网
“扫街灯”的来历:因西河镇漳溪墟逢一逢六为墟日,正月十六正是墟期,每逢墟日下午散墟后,清洁工人都要清扫街道,等清扫完后已是晚上,紧接着就是上灯活动,又称为“扫街灯”。
来源:大埔县文化馆
正月十六日下午至黄昏前,镇内各村在迎灯完后的花灯中挑选最漂亮的花灯送到漳溪墟街上悬挂,供人观赏。当晚漳溪墟每条街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走马灯、九盏莲、十八盏莲、圆灯、扁灯、瓜灯、柚灯,林林总总,目不暇接。展灯展至半夜,由当地乡绅、名人、艺人组成评奖小组对所有参展的花灯进行评奖。评上者给予一定的奖金,最好的一只被誉为“灯王”。评完灯后热闹一番,活动结束,各村各人将灯领回。
来源:大埔县文化馆
2017年西河漳溪墟扫街灯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坝迎灯
五华县河东镇下坝村“下坝迎灯”,历史悠久,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坝迎灯愈来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来源:五华网
每年元宵节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行“三献礼”,“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这一古老的祭祀过程约45分钟。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五华县河东镇下坝村村民们载歌载舞进行民间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
来源:五华网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的人们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下坝迎灯弘扬祖德,传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来源:掌上梅州
2015年下坝迎灯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金迎灯
黄金迎灯在元宵节,故当地人又把元宵节叫做迎灯节。迎灯习俗源于明英宗正统年间(1435~1449)的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迎灯,按传统习惯,一迎就要连续迎三年,祈求风调雨顺、事事顺心。
王向东 摄
每年农历腊月廿四日起,镇上的居民就为制作迎灯节的彩灯及排练迎灯节的文艺节目作准备。黄金迎灯的彩灯,用民间绘画、剪纸、书法、对联等工艺制作,外形精美、内涵丰富。正月十三日正式开始进入迎灯节,维持三日,到正月十五日晚结束。
来源:丰顺电视新闻
迎灯节除了有精彩的弦乐班、锣鼓班、龙狮班、三角戏演出之外,还在“赛灯”这个环节。赛灯分为上、下街两队,看谁的彩灯花样多和节目精彩。为了夺优取胜,往往在赛灯前的10多天,上、下街居民各自严格保密,连亲戚朋友相逢都不敢交谈,以免有泄露机密之嫌。
来源:丰顺电视新闻
2016年黄金迎灯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百侯龙珠灯
迎“龙珠灯”,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萧氏特有的民俗活动,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其特有的“龙珠灯”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融合了汉剧等文化元素。
来源:客家香格里拉
龙珠灯是侯北村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场盛大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这一天里整个村子热闹非凡,锣鼓宣天,鞭炮齐鸣。
来源:客家香格里拉
由各龙珠灯队,锣鼓队,汉剧人物等一路游行至鸳鸯祠《椒远堂》拜祭祖先,接火种。之后由少男少女每两人肩扛一节,连成一条,前后有专人吹唢指挥,同时扛起,同时放下,到各分祠及沿途各家一一参拜,当晚家家户户皆灯火辉煌,村民携老带幼游街追灯,龙珠灯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阵阵。
来源:客家香格里拉
2019年百侯龙珠灯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埔元宵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过正月半”,又叫“祭春”。按大埔的风俗,从农历正月初五(开小正读音zhang)至“天穿日”(即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祭祖和“上灯”的时间。祭祖是以姓氏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或远祖的坟上祭祀。除了敲锣打鼓、放铳、放鞭炮外,还有舞龙、舞鲤、舞狮、迎景、打八音,放烟花等民间艺术表演,非常热闹。
来源:梦里客都
祭祖的“五牲”(即猪、牛、鸡、鸭、鱼),祭品是每家每户出钱,由专人负责备办的。祭祖活动完毕后,或是集中聚餐、或是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户。
来源:梦里客都
大埔元宵灯节的特色之一是“迎灯”。凡是村里有在迎灯前一年内生男丁的人家,都要做许多花灯,穿挂在竹篙上,称为“杠灯”。迎灯的当晚,大人、小孩手里都举着一盏花灯,在夜色下,散灯、杠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灯队,甚为壮观。
除了祭祖迎灯外,还有“上灯”、“摆新丁酒”等重要内容。上灯和迎灯是同一项活动,但时间不同,迎灯为开始,上灯为结束。一般迎灯是从发灯开始,即是迎灯队伍先到开居祖或始祖婆坟上,或到水口公王处先举行祭拜仪式,然后把花灯内的腊烛点燃是为发灯。然后人们扛着花灯敲锣打鼓到祠堂,把“新灯”挂在正中的子孙梁上,称之为上灯,亦叫“升灯”。在客家方言里花灯的“灯”与男丁的“丁”读音相同,上灯即是祈盼来年村中多添男丁,族群兴旺。“摆新丁酒”即是有新丁的人家要备办鸡、鸭、腊味、米酒、糖果等,邀请亲友和村里人到家里吃新丁酒,庆贺家中 “添新丁”。
来源:梦里客都
2017年大埔元宵灯节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砂田菜花灯
元宵节的当天下午,丰顺县砂田镇各村的菜花灯陆续制作,砂田墟镇周围也开始热闹起来。砂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化进万家文艺汇演精彩上演,为村民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更为晚上的迎菜花灯预热。
林玉莹 摄
元宵节当天晚上六时许,各村的迎灯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砂田镇镇政府,现场人头攒动,游行队伍两旁站满了赏灯的群众。随伴着欢乐的锣鼓声,四乡八村的村民在龙灯的引导下,肩擎几百米长的菜花灯长龙,彩花舞灯,游村串户。花灯游迎有序,领头的是当年的生肖“高照灯”,紧接着是菜花灯、龙灯、马、羊灯。
来源:梅州侨乡月报
花灯经过的各祠堂,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摆宴燃烛,庆祝上年丰收,禳祈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菜花灯游行后,菜花灯将摆在广场和村道两边展示,供游人参观。各家还会在菜花灯上点燃蜡烛,恭迎回家,插在灶上,寓把“财、丁”迎回家中。砂田菜花灯含意美好,“菜”寓为财,“花”寓为男女丁口,篾圈花环寓为“繁”,石菖莆寓为昌,连接起来寓财丁兴旺、繁荣昌盛之意。每年元宵前,当地村民采摘盛开的油菜花制作成花灯,以庆祝元宵佳节。
来源:掌上梅州
2019年砂田菜花灯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元宵节对于客家人来说意义非凡
人们常说过年要闹元宵才算圆满
元宵的习俗以非遗形式传承发展
是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
和新年美好生活愿望的坚定期待
审核:温晓峰
初审:张 益
编辑:新梅互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