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精彩冬奥,用微笑传递爱

央视网

(视频|精彩冬奥,用微笑传递爱,时长共15分09秒)

精彩冬奥,用微笑传递爱

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内外,有这样一群闪耀的“天霁蓝”,他们忙碌在赛事场馆,引导观众,维持秩序;服务于闭环驻地,悉心接待,事无巨细;他们坚守在不同领域,热情服务,青春洋溢。他们就是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们。北京冬奥会有将近1.9万名赛会志愿者。此外,还有大量的城市志愿者。志愿者们在用心传递温暖的同时,还在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服务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崔城一歆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在校大学生,也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名志愿者,这些天一直在首都体育馆做交通协调和服务工作。

本届冬奥会,在首都体育馆进行服务的志愿者共900多人,主要是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负责赛事服务、交通、医疗等26个不同领域。从1月23日进驻闭环到现在,这二十多天里,这些志愿者们每天都在各自岗位上,做着看似重复单调但又时刻要面对新挑战的工作。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王铭鑫说:“我们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也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一天下午,有一位技术官员从运动员出口出来了,我对他进行劝阻。但是他问我为什么不能从这个口出来,我告诉他,因为防疫要求,不同群体要走不同的流线,在此之后我把他引到了技术官员的出口,他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

要快速、智慧地处理问题,还要保持耐心、细致,这需要志愿者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这群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王铭鑫说:“在我工作过程中是有一些不被理解的情况,比如说班车有的时候会有晚点的情况。一些乘客比较着急,会对志愿者进行埋怨或者有一些情绪,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要将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全世界。”

丁莉婷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这次北京冬奥会她负责首都体育馆志愿者团队的管理工作。900多名志愿者是个庞大的团队,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非常繁杂,丁莉婷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相比其他人,丁莉婷对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丁莉婷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当时她也申请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丁莉婷说:“当时,基本上身边所有同学在第一时间得知报名的消息以后,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去报名,都希望能够成为夏奥会志愿者的一分子。当时就是在赛场周边的岗亭里做引导工作。14年过去,这些孩子来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我觉得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一种传承。”

作为一名双奥志愿者,丁莉婷在这些年轻志愿者的身上,不仅看到了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许多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和变化。

丁莉婷说:“自己当时(2008年)在服务这个工作的时候,可能没有现在这些孩子更自信、从容、大气。尤其是现在,你看他们在用外语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那种从容大气,那种淡定,让我非常欣慰,真的是胜过了当年的我们。”

在冬奥闭环的主媒体中心的班车站台,有一个贴心的小设计——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查询到每天主媒体中心的交通信息。媒体记者只需要用手机扫码就能看到当天最新的交通时刻表,这极大方便了媒体记者们根据各自需要快速准确安排行程。

闭环内的主媒体中心有四十多条班车线路,通往各个比赛场馆和记者入住的酒店。因为每天的赛程都充满变化,班车信息需要实时更新。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杜安娜说:“之前媒体朋友们信息同步需要到服务台问,根据大家所需要去往的目的地,我们来筛选excel表格,然后通过发邮件的形式发送到需要的媒体朋友手里。”

每天来咨询的记者有上百人,这样的信息发布方式效率很低,而记者去各处做报道又需要快速、准确,如何更高效地为记者们提供服务,给志愿者带来巨大挑战。

杜安娜说:“我想起之前在学生会做学生工作的时候用过二维码平台,用文件可以生成二维码,我们后来又研究出了可以直接生成活码,就是码固定不变,但是可以直接在后台更新文件,大家打开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

杜安娜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在主媒体中心负责交通信息咨询的一名志愿者。面对这个难题,杜安娜和志愿者团队的同伴们一起,利用积累的相关知识,设计制作了二维码来梳理、发布交通信息。这个创新极大帮助了记者们,不过对志愿者团队来说,同样也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

杜安娜说:“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其实工作量很大,我们每天晚上才可以拿到第二天的时刻表,需要每天夜班的同学整理时刻表,然后把它排版好上传到二维码。”

二维码一经使用,就得到了各国人员的好评。一位美国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专门发来感谢信称赞这个二维码。国际奥委会的交通考察团还专门在考察报告里提及这个小小的“发明”,并给予好评,这让志愿者们很受鼓舞。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志愿者们细心观察、用心服务的体现。年轻的志愿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责任感为北京冬奥会不断增砖添瓦。

陈薇伊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志愿者,目前就读于外交学院,这次冬奥会她负责做交通协调和语言服务工作。陈薇伊胸前的奥运徽章是她这些天积攒的宝贝,其中大部分都是她服务过的各国媒体记者送给她表示感谢的礼物。陈薇伊最喜欢奥运五环小徽章,因为那是她第一次帮助外国记者而收到的礼物。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陈薇伊说:“当时有个经理在手台里面呼叫,说大屯路上有没有语言志愿者。”

1月23日晚上,正在大屯路附近的陈薇伊听到呼叫,有六名外国媒体记者需要回酒店,但和安保人员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陈薇伊急忙赶往现场。原来,这几名外国记者要从主媒体中心赶回酒店,按规定,这是在两个闭环之间流动,只能通过指定的平台预约指定车辆往返,不能步行通过。但因为语言问题,几名记者没有明白安保人员的解释,他们又急着赶回酒店工作,因此情绪很焦躁。

陈薇伊耐心地跟这几名记者做了解释,又帮他们联系车辆,问题得到了解决。看到陈薇伊的双颊已经冻得通红,几名外国记者非常感动,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陈薇伊说:“临走的时候,他开着车门在包里掏东西,一只脚在车里,一只脚在车外,我过去那个外媒记者就抓了一把徽章给我,就两只手给我,我当时没有接住,掉地上了,他还帮我捡起来。”

这几名外国记者用自己珍藏的奥运徽章,来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陈薇伊珍藏了其中的一枚,把其他几枚又送给了其他志愿者,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温暖和感动。冬奥会的平稳运转是个庞大的工程,除了闭环内的赛会志愿者,还有大量的城市志愿者也在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北京海淀区有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两个冬奥会比赛场馆。冬奥会期间,海淀区内2个比赛场馆周边的城市志愿者共需要服务18天47场比赛。他们协同场馆运行团队、场馆外围保障团队,轮班做好赛时奥运场馆安保封闭线外围及周边区域的服务。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任昊琦说:“我们一般会在比赛开始前2个小时到达场馆,轮班一直进行到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无论是晚上11点,还是12点,不管有多晚,我们都会等到最后一名观众离场才会结束当天的志愿服务。虽然现在天气很冷,但是我们仍然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温暖冬奥比赛的观众,来助力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内外,像这样让人难忘的志愿者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志愿者普通而平凡,但正是他们用亲切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让各国友人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友好,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和友谊。

一身“天霁蓝”,一颗火热心。一个个冬奥志愿者,温暖着赛场的每个角落,一张张灿烂的青春笑脸,为冰雪盛会增添亮丽色彩。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有着专用的标志,它的颜色是红色和黄色,代表热情和欢迎,上半部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也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而图形下半部分“笑脸”则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从2008到2022,志愿者的微笑一直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

名在校大学生,也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名志愿者,这些天一直在首都体育馆做交通协调和服务工作。

本届冬奥会,在首都体育馆进行服务的志愿者共900多人,主要是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负责赛事服务、交通、医疗等26个不同领域。从1月23日进驻闭环到现在,这二十多天里,这些志愿者们每天都在各自岗位上,做着看似重复单调但又时刻要面对新挑战的工作。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王铭鑫说:“我们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也是充满挑战的。因为我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一天下午,有一位技术官员从运动员出口出来了,我对他进行劝阻。但是他问我为什么不能从这个口出来,我告诉他,因为防疫要求,不同群体要走不同的流线,在此之后我把他引到了技术官员的出口,他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

要快速、智慧地处理问题,还要保持耐心、细致,这需要志愿者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这群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王铭鑫说:“在我工作过程中是有一些不被理解的情况,比如说班车有的时候会有晚点的情况。一些乘客比较着急,会对志愿者进行埋怨或者有一些情绪,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要将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全世界。”

丁莉婷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这次北京冬奥会她负责首都体育馆志愿者团队的管理工作。900多名志愿者是个庞大的团队,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非常繁杂,丁莉婷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相比其他人,丁莉婷对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丁莉婷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当时她也申请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丁莉婷说:“当时,基本上身边所有同学在第一时间得知报名的消息以后,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去报名,都希望能够成为夏奥会志愿者的一分子。当时就是在赛场周边的岗亭里做引导工作。14年过去,这些孩子来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我觉得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一种传承。”

作为一名双奥志愿者,丁莉婷在这些年轻志愿者的身上,不仅看到了精神的传承,也看到了许多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和变化。

丁莉婷说:“自己当时(2008年)在服务这个工作的时候,可能没有现在这些孩子更自信、从容、大气。尤其是现在,你看他们在用外语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那种从容大气,那种淡定,让我非常欣慰,真的是胜过了当年的我们。”

在冬奥闭环的主媒体中心的班车站台,有一个贴心的小设计——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查询到每天主媒体中心的交通信息。媒体记者只需要用手机扫码就能看到当天最新的交通时刻表,这极大方便了媒体记者们根据各自需要快速准确安排行程。

闭环内的主媒体中心有四十多条班车线路,通往各个比赛场馆和记者入住的酒店。因为每天的赛程都充满变化,班车信息需要实时更新。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杜安娜说:“之前媒体朋友们信息同步需要到服务台问,根据大家所需要去往的目的地,我们来筛选excel表格,然后通过发邮件的形式发送到需要的媒体朋友手里。”

每天来咨询的记者有上百人,这样的信息发布方式效率很低,而记者去各处做报道又需要快速、准确,如何更高效地为记者们提供服务,给志愿者带来巨大挑战。

杜安娜说:“我想起之前在学生会做学生工作的时候用过二维码平台,用文件可以生成二维码,我们后来又研究出了可以直接生成活码,就是码固定不变,但是可以直接在后台更新文件,大家打开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

杜安娜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在主媒体中心负责交通信息咨询的一名志愿者。面对这个难题,杜安娜和志愿者团队的同伴们一起,利用积累的相关知识,设计制作了二维码来梳理、发布交通信息。这个创新极大帮助了记者们,不过对志愿者团队来说,同样也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

杜安娜说:“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其实工作量很大,我们每天晚上才可以拿到第二天的时刻表,需要每天夜班的同学整理时刻表,然后把它排版好上传到二维码。”

二维码一经使用,就得到了各国人员的好评。一位美国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专门发来感谢信称赞这个二维码。国际奥委会的交通考察团还专门在考察报告里提及这个小小的“发明”,并给予好评,这让志愿者们很受鼓舞。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志愿者们细心观察、用心服务的体现。年轻的志愿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责任感为北京冬奥会不断增砖添瓦。

陈薇伊是一名来自台湾的志愿者,目前就读于外交学院,这次冬奥会她负责做交通协调和语言服务工作。陈薇伊胸前的奥运徽章是她这些天积攒的宝贝,其中大部分都是她服务过的各国媒体记者送给她表示感谢的礼物。陈薇伊最喜欢奥运五环小徽章,因为那是她第一次帮助外国记者而收到的礼物。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陈薇伊说:“当时有个经理在手台里面呼叫,说大屯路上有没有语言志愿者。”

1月23日晚上,正在大屯路附近的陈薇伊听到呼叫,有六名外国媒体记者需要回酒店,但和安保人员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陈薇伊急忙赶往现场。原来,这几名外国记者要从主媒体中心赶回酒店,按规定,这是在两个闭环之间流动,只能通过指定的平台预约指定车辆往返,不能步行通过。但因为语言问题,几名记者没有明白安保人员的解释,他们又急着赶回酒店工作,因此情绪很焦躁。

陈薇伊耐心地跟这几名记者做了解释,又帮他们联系车辆,问题得到了解决。看到陈薇伊的双颊已经冻得通红,几名外国记者非常感动,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陈薇伊说:“临走的时候,他开着车门在包里掏东西,一只脚在车里,一只脚在车外,我过去那个外媒记者就抓了一把徽章给我,就两只手给我,我当时没有接住,掉地上了,他还帮我捡起来。”

这几名外国记者用自己珍藏的奥运徽章,来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陈薇伊珍藏了其中的一枚,把其他几枚又送给了其他志愿者,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温暖和感动。冬奥会的平稳运转是个庞大的工程,除了闭环内的赛会志愿者,还有大量的城市志愿者也在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北京海淀区有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两个冬奥会比赛场馆。冬奥会期间,海淀区内2个比赛场馆周边的城市志愿者共需要服务18天47场比赛。他们协同场馆运行团队、场馆外围保障团队,轮班做好赛时奥运场馆安保封闭线外围及周边区域的服务。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任昊琦说:“我们一般会在比赛开始前2个小时到达场馆,轮班一直进行到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无论是晚上11点,还是12点,不管有多晚,我们都会等到最后一名观众离场才会结束当天的志愿服务。虽然现在天气很冷,但是我们仍然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温暖冬奥比赛的观众,来助力冬奥。”

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内外,像这样让人难忘的志愿者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志愿者普通而平凡,但正是他们用亲切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让各国友人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友好,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和友谊。

一身“天霁蓝”,一颗火热心。一个个冬奥志愿者,温暖着赛场的每个角落,一张张灿烂的青春笑脸,为冰雪盛会增添亮丽色彩。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有着专用的标志,它的颜色是红色和黄色,代表热情和欢迎,上半部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也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而图形下半部分“笑脸”则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从2008到2022,志愿者的微笑一直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邹关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