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冬奥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非凡成就|外眼看冬奥

南方+ 记者

 人物小传 

大卫·弗格森,外文出版社资深翻译改稿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大卫·弗格森,外文出版社资深翻译改稿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大卫·弗格森是外文出版社的英籍资深翻译改稿专家,为我国领导人著作、政府白皮书以及其他各类重点图书英文译文改稿润色。他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英文版的主要母语改稿人,在他和翻译团队的努力下,该书英文版堪称“信达雅”典范,成为其他语种翻译参考的范本。入行十几年来,他为中国图书出版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大卫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大卫和妻子到了现场,他不断在朋友圈“实时更新”场况,还拍摄开箱观众礼包视频。14年前,2008夏季奥运会时,他已定居在北京,真切感受到人们对办好奥运会的向往,也是从那时起,他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

这么多年来,大卫见证了自己从一个对中国有刻板印象的人,变成标准的“中国通”,也目睹了中国的变化与发展,他认为,“这届冬奥会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

“开幕式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名英文编辑和写作者,大卫将他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之旅习惯性地写了下来,事无巨细。刚下车,他看到颇为壮丽的奥林匹克公园,各主建筑在夜色中流光溢彩;志愿者热情友善,为到场的人提供帮助与指引。鸟巢里,长长的队伍快速通行时,孩子们在热场表演,大卫这样写道:“在严寒中觉得心底一股暖流涌起。”

“开幕式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大卫坦言,在竖直的墙壁与横平的场地上塑造出的三维场景很美,这样的视觉特效他还是第一次见。他对两个场景印象颇深:6名冰球运动员挥杆,冰球呼啸着穿越“冰场”,以及偌大的舞台化作海浪,翻腾而来。

此次奥林匹克火炬的呈现雅致低调,与众不同,“一把小小的火炬如同一根蜡烛,在一片硕大的雪花中燃烧”,大卫如此描述。大雪花由小雪花组成,小雪花上是引导牌,亮着各参赛国(地区)的名字。坐在观众席上,大卫看到运动员缓慢而庄重地入场,觉得“他们一定会被这场盛会所激励,更会被向他们热情致意的观众所感动”。

在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发表演讲,强调奥运会的精神是和平、国际合作与良性竞争。大卫认为,对于那些竭力想要违背奥运精神、将体育赛事政治化的群体,巴赫也借机发表了巧妙但不失尖锐的评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以美国为主的极少数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对本届冬奥会进行所谓的“外交抵制”。

大卫还记得,开幕式结束后,离开场馆时,站在冷风中的志愿者向观众说新年快乐,挥手送别,他觉得,奥林匹克的美好在他们身上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冬奥会是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新年伊始,大卫便忙着两本书的写作与修改,不过他也关注着冬奥会的比赛情况,谷爱凌、高亭宇、任子威,这些中国选手的夺冠瞬间大卫记忆犹新。实际上,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片段,使得大卫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2005年以前,对大卫而言,中国还是一个遥远的国度,自己对中国的看法也不客观。他当时以为,除了上海、北京等一两个现代化城市,广袤的中国到处都是贫穷的农民,但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中国有很多大都市,人们的衣着也与自己的类似。他觉得,自己此前的想象,或者说是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错误的。

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大卫做过记者,先后参与了汶川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报道工作,现在则从事英文编辑工作和写作。他认为,那些视自己为中国的朋友、又能驾驭外语的人,应该发挥其所长,帮助中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北京是他在中国生活最久的城市,也是他观察和了解中国社会的最大样本。在他看来,近些年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得很快,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8年,大卫刚来北京,这座只有三条地铁线路的城市春天一刮风,就常常会有沙尘暴,但现在的北京有着庞大的地铁系统,以及蔚蓝纯净的天空。

不过,大卫坦言,他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是吉林市,那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现在,一到冬天,他也会时不时带着儿子重返这座让他留恋的城市。在那里,他住所的楼下有冻结的湖泊,儿子常常在上面滑冰和打冰球。

在不断观察与探索中国的同时,大卫也见证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他觉得,“这届冬奥会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张晋 曹嫒嫒 毕嘉琪

【海报】张昶

编辑 宋杰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