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岗位,大大成长,00后“志愿达人”上岗记 | 我和冬奥

南方探针
+订阅

爷爷作为抗战老兵在现场观看过开国大典;父亲读中学时入选为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方阵;过去一年来,王怡然接连以志愿者身份服务于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北京冬奥会……对于00后“志愿达人”王怡然来说,这是一段三代人精神传承的故事。

王怡然说,她感觉她一直在生长。

王怡然说,她感觉她一直在生长。

王怡然是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英语方向)的大四学生,别看她只有20岁出头,在冬奥会中的责任却很繁重——她是北京冬奥会鸟巢开幕式标兵志愿者和引导员的学生领队,负责协调冬奥开幕式的126名学生演员。如今又是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媒体运行部的志愿者。从2021年10月1日起,王怡然就处于在岗状态了,前后五个月的时光,她和冬奥碰撞出太多“花火”。

首都师范大学的冬奥志愿者。

首都师范大学的冬奥志愿者。

18岁的“青蛙公主”谷爱凌、17岁的单板小将苏翊鸣、21岁的短道速滑小将李文龙……北京冬奥会上,“00后”逐渐成为赛场内独当一面的主力军。而在赛场外,也不乏大批穿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00后”,他们以青春的底色,展示着少年人的力量,用专业和热情,为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上岗,时刻准备着 

陈海妮在冬奥会开幕式当天与倒计时牌的合影。

“岗位的要求,决定我们不会接触运动员,也无法现场观看比赛,更无法去鸟巢见证开幕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00后”大四学生陈海妮,在岗状态也将近5个月的时间。担任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志愿者业务领域志愿者的她,做的是服务志愿者的工作,也就是“志愿者的志愿者”。

“00后”冬奥志愿者陈海妮和冰墩墩。

“00后”冬奥志愿者陈海妮和冰墩墩。

从志愿者上岗排班信息的统计,到志愿者之家的设计,再到志愿者集体生日会的策划,陈海妮都要参与其中。在确认文件报表数据无误之后,她要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包括协助场馆志愿者经理开展志愿者培训、教育、激励保障、服务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既繁杂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觉得做‘志愿者的志愿者’,对细致程度和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因为要照顾每个业务领域、每个志愿者的需求。”陈海妮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说。

王怡然也说,对志愿工作而言最起码要做的是“时刻准备着”。“我们真的是有需要的时候就得上。要时刻绷紧神经,说不准什么时候回到宿舍,什么时候睡觉。”

工作中的陈海妮。

自去年10月开始,首都师范大学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126名学生演员,每一次的开幕式训练、彩排,王怡然都全程跟随,以确保学生演员物资的保障、学业的保障以及精神情绪状况的稳定。直到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完毕,王怡然才算真正松了口气。

但后面她也没闲着。在开幕式结束后,王怡然转而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媒体运行部志愿者,整理粉丝寄给各位冬奥会运动员的明信片和信件。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粉丝对运动员的期待不再局限于好成绩、拿金牌,而是体现在对他们日后的期待,以及表达他们从运动员身上感受到的能量。

如今王怡然的职责是负责媒体运行部的一些对接工作,负责对接媒体包括外国记者的出入境等基本问题。她的志愿服务将持续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

陈海妮与“家人们”一起搬运物资。

陈海妮与“家人们”一起搬运物资。

如陈海妮所说,冬奥志愿者与常见类别的志愿者,最大不同在于奥运志愿者的服务或交流对象不仅有国内群众、媒体,可能还有国外新闻媒体记者。她很清楚,冬奥志愿者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学校,“甚至代表着中国青年,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陈海妮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昂扬的状态。

 寒风中的“最美微笑” 

每位标兵、引导员在开幕式上亮相的时长只有区区几分钟,但这背后是长达几个月的训练。冬季的北京处于零下摄氏度的低温,对许多长时间户外工作的志愿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

王怡然记得,学生演员第一次进鸟巢正式排练,是在2021年北京立冬初雪的第二天。下雪不冷,化雪寒,从雪里钻出来像尖刀般的寒气,专往骨头里刺,“整个人都冻得动不了”。对于时刻紧绷着神经的学生演员来说,彩排时在凛冽的寒风中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是常事。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对寒冷低头。有时候,他们会“笑着落泪”。

“尤其是引导员,她们付出的真的太多了。”王怡然说。

她记得特别清楚,她们第一次在首都体育馆训练的时候,导演让她们保持微笑,她们都露出标准的七颗牙齿,边笑,边掉眼泪。

在谈到自己负责协调的学生演员时,王怡然也是数次为他们揪心。王怡然说,除去对体能的消耗、对意志力的磨炼,长达数月的训练,对演员们的心理同样是一种考量。以引导员的选拔为例,秉承着严谨的态度,导演组是在训练期间不断地进行挑选,姑娘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哪一天就被通知不用再上了。“所以很残酷的一点是,每一回参与训练,大家都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很有可能下一次就上不了了。”王怡然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说。

在如此高压的训练环境下,姑娘们依然坚持下来了。

2月4日开幕式当晚,我们看到了一位位身着冰雪图案的引导员,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她们步履轻盈、节奏平稳,体现了高水平、高素质。“在2月4日开幕当天,感觉每一个人的状态都跟平时训练的不一样了,无实物表演和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王怡然感慨。

 感念每一份温暖的抵达 

陈海妮第一次踏入冬奥组委是在秋分时节,而到现在,一整个冬天已经要过去。除去寒冷的考验,平衡学业和志愿服务也是一大难点——正在读大四的陈海妮,面临着本硕衔接的关键时期,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和在研科研项目。

冬奥志愿者多为在校学生,学业也不能落下。实际上,在这一点上,各高校志愿者的学校、学院以及老师,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理解,以确保冬奥志愿活动能够不耽误大家的学业、成绩。

王怡然的志愿服务将持续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

王怡然也对记者说:“因为时间跨度比较大,影响的东西也很复杂,我们很多训练都是压着考试周进行的,这就需要去协调。”

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学校同样担当了志愿者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避风港。“从准备致冬奥会志愿者家长的一封信、再到精心准备的各项物资,学校团委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怀我们。”陈海妮说,最重要的是,老师没有忽略每一个个体的感受,“当老师看到加班的朋友圈时,会询问你是否吃了晚饭,方方面面都在关心我们。”

因为冬奥,一群同样年纪的志愿者成了亲密的伙伴。

“其实四个月多的工作,都在满满的幸福感中度过,带我们的老师从每天吃饭喝水的小事儿,到如何提高沟通协调和独当一面的能力,都给予了特别多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冬奥,陈海妮结识了特别多的朋友,很像是一群家人。

从搬运物资时的一句“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我来”,到疲惫时候的一个拥抱;从清晨工位上一杯同伴已经帮忙打好的热咖啡,再到准备生日惊喜,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近五个月的志愿者生涯,给陈海妮留下了太多温暖回忆。

 小小岗位,大大成长 

王怡然担任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背后,是一段三代人精神传承的故事。“我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在现场观看过开国大典;我父亲读中学时入选为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方阵……”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王怡然也将爱国精神刻在了骨子里,从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再到北京冬奥会,而今的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家重大项目活动中。

王怡然自述是个有点恋家的人,最初她对春节不能回家这件事上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她妈妈说,“既然有岗位的需要,那你就好好放开去做!”

“冬奥会,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事,很荣幸成为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我觉得00后是无比幸运的一代,生逢其时,我们成为很多重要历史性节点的见证者。”陈海妮坦言,处于千禧之年的“00后”,见证了国家无数次跨越性的发展,也切身地体会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使命感、责任感。

每一个冬奥志愿者,都是展现祖国形象的“一扇窗”。冬奥志愿服务的经历,让王怡然由衷地感受到志愿者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经历的这几次重大活动,给了我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这份荣誉感对她来说尤为重要,在她看来这也是支撑她一直向前、成为更好自己的力量。

“哪怕在小小岗位上,也要把事情做好。我感觉我一直在成长。”王怡然说。

【记者】刘长欣 实习生 陈闫龙雨

编辑 宋杰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