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雪道一冲而下,在飞扬四散的雪花中腾跃、翻滚,稳稳落地,身姿轻盈而优雅。2月15日,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翊鸣夺得金牌。中国代表团也由此拿下本届冬奥会的第六枚金牌,创造历史最佳。
奖牌之外,从简约而极具创意的开幕式到一场场精彩的冰雪竞技,也不断刷新世界目光里的中国印象。
科技感和未来感,这是粤评君观看本届冬奥会比赛的最大感受。从开幕式上激光雕刻的冰雪五环,到世界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从辅助裁判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到火爆全网“一墩难求”的冰墩墩,更不用说奥运村里的智能床、防疫机器人、餐饮机器人,以及无所不在的数字孪生、云转播等新兴技术。
简约、淡定、从容,北京冬奥会蕴藏的诸多细节,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生动注脚。
苏翊鸣。
多项目夺冠背后的黑科技“硬”实力
赛程仍在进行,中国代表团就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等赛事中赢得6枚金牌,背后是科技创新上不断提升的“硬实力”。
与其它体育项目比,专业领域的冰雪运动开展条件堪称苛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冰雪竞技“冰强雪弱”的“偏科”现象。
也许有人会问,东北方言都快成冬奥会官方语言了,东北三省不就是天然的冰雪训练场吗?事实上,非也。虽然冬季项目主要在东北三省开展,但东北冬季酷寒,其实并不具备开展雪上项目的理想条件。开展雪上项目,气温并非越低越好:气温过低雪质则会变硬;比赛选手不仅动作失误率升高,还容易出现受伤情况。
粤评君还发现,雪上运动的“雪”也得认真对待。
冰状雪,是用来形容赛道上雪质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雪花的密度大致保持在0.65克/立方厘米。从远处看去,赛道表面就像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壳”。这样的雪道硬度大,可保证在运动员高速转弯下,雪道表面不变形。
2016年以前,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甚至遭到了国际的技术封锁,无法拿到赛道雪的参数标准。解放军队高山滑雪教练郑敏认为,国内优秀雪场雪道过少也影响到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
经过五年科技攻关,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我国不仅自主打造冰状雪赛道,雪道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审核,还研发出高效储雪技术,真正实现绿色“用雪自由”。
科技对冰雪运动的助力不仅体现在硬件环境上。近年来,随着前沿新材料、动作捕捉、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冰雪运动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赛场。
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冰雪项目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对运动员模拟越野滑雪的技术动作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在国家速滑馆的4K超高速轨道摄像机系统,让速度滑冰等多项比赛的运动员在更加公平公正环境中,发挥出最好状态,挑战极限。
在冬奥会现场,也不乏广东科创企业的身影。
东莞理工学院团队参加了国家“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负责雪车头盔的研发,内部采用3D打印点阵结构,可有效抵御头盔在遇到碰撞时的冲击力;在国家滑雪中心,来自深圳的领先体育搭建的“雪飞燕”观众看台系统,可在赛后整体拆除、循环利用,并恢复山体自然风貌。
冰雪经济热背后的消费力升级
任何一项运动要获得良性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群众基础。
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初衷已是现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
这个庞大的群体,同样也是冰雪消费的生力军。
2月1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在“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冬奥特许纪念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2倍,滑雪装备和滑雪服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2.9%和61.2%。
冬奥会带来冰雪消费热。有网友打趣:“下饺子”的地方不止是游泳池,还有滑雪场。数据显示,同期冰雪主题游人气高涨,网上滑雪门票销售额同比增长102.1%。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报告更显示,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期的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冰雪旅游将成为我国冬季旅游和冰雪经济的核心引擎。
与田径、足球等相比,冰雪运动对参与者的经济条件也有一定门槛。以滑雪为例,从冲锋衣到滑雪板、滑雪眼镜等等,一套“低配”装备至少要上万元人民币。
从全球看,开展高水平的冰雪运动,集中在挪威、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等自然与经济条件兼优的少数国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年初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这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很好基础:同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645元,比上年增长17.8%,势头迅猛。
从经济学视角看,冰雪活动需求旺盛,会提升滑雪场等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催生供给,从而降低消费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典型的例子,出现在看似与冰雪无缘的广东。
此次冬奥会上,17位广东运动员参赛,其中16位女子冰球运动员都来自深圳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在广州,融创雪世界作为华南面积最大的室内冰雪场馆,春节期间一举冲入热门景区榜单前三,成为南方地区春节期间热度最高的冰雪旅游景点。业内人士介绍,广州冰雪运动项目(包括轮转冰)人群居全国前列,吸引不少北方运动员退役后来到这里成立俱乐部。
更多粤企也在抢抓冬奥经济新机遇。
“受益于冬奥会带动,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更火爆了,尤其是国内市场增长明显。”广州市拓森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强说,公司过去主攻海外市场,外贸销售占70%。近年来,随着国内冰雪运动的消费群体不断壮大,“越来越多新的贸易商和经销商联系我们打版订货,去年有几个月订单量翻了好几倍。”
经济跃升、消费升级,正让更加多样、精彩的生活“节目”走入寻常百姓家。
“更团结”的奥运精神背后的精神财富
最能彰显国家形象的活动,莫过于奥运会开幕式。
十四年前,我们用一场奥运盛会讲述一个全面复兴的中国故事。开幕式上,4.4万颗LED组成的梦幻卷轴徐徐展开,2008人击缶响彻夜空,897块活字印刷显示了汉字的魅力,五千年历史和现代发展交融,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相比之下,此次冬奥会开幕式则更彰显简约之美。从一块冰,一朵雪花,到一个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传达出什么叫中国式的浪漫,让日本知名导演北野武直呼羡慕。
两届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差异,有冬夏季奥运会本身的差别,也有疫情的影响,但在粤评君看来,关键还是心态的变化:作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在疫情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我们可以更自信、更从容地“用一个创意传递一个信息”。
用两届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的话说“2022年的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更简约,也更好地阐释了全世界在一起的奥运理念……我觉得这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自中国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不断跃升,催动着蒸蒸日上、昂扬蓬勃的时代氛围。这同样体现在冬奥会的细节里。
场内外,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更加开放包容。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谷爱凌入籍中国,以最高的难度动作1620,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为中国代表团斩获金牌;羽生结弦在男子单人滑比赛中挑战了极高难度的阿克塞尔4周跳,却遗憾排名第4。无论胜败,他们都受到广泛赞誉,体现国人对追求热爱、挑战极限奥运精神的高度认同。
低碳环保成为此次北京冬奥会的另一个标签。
开幕式上,两名年轻运动员将最后一棒火炬轻轻插入主火炬台完成,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示范运行超1000辆氢能源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首钢集团已停用的烟囱和冷却塔成为大跳台项目运动员腾空时的绝妙背景,14个2008奥运场馆遗产得到再利用……这些创新示范的背后,是中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是一个世界性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正如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认为的:就像2008年奥运会一样,北京冬奥会的遗产也将影响一代代中国人,“你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冰雪运动国家,而这也将进一步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仍在继续,中国的发展也将继续阔步向前。
【主笔】南方经济智库研究员 王彪 昌道励
【资料整理】实习生 黄凯 卢佳圳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部分内容整理自新华网、央视网、惠州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