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疫情之下不提倡办年例,人们怎么过?

南方+ 记者

“今年年例怎么过?”“现在疫情反复,村里也宣传要减少聚集,所以还是不办了。”进入年例期,关于年例的“办”或者“不办”总会牵动人们的心绪。

回到今年春节前,电白因疫情防控需要再次发布倡议书,倡议不举办年例,不扎堆、不聚集,受到广泛关注。

受疫情影响,被粤西各村各家视为年度大戏的年例在2020年按下暂停键。到现在,习惯了在年例日热热闹闹迎来送往的电白人,已经“冷清”了三年。不过年例,或者说不设宴请,人们是怎么过年例日的?记者走访发现,在疫情之下,年例多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064期《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3版

延续

年例的热闹 有人在怀念

2月13日,正月十三,旦场镇王村迎来年例日。凌晨4时30分,梅姨已经起床了。这会她正忙着准备祭拜的三牲。今年是她家不做年例的第三年。梅姨说,年例不设宴请可以,但多年来养成的拜神习惯却是改不了。除了疫情防控最紧张的2020年,这两年她还是如常在年例这天到公庙上香祈愿。

6时左右,梅姨把物件准备完毕,拎着篮子出了门。清晨的村道,除了早起赶去拜神的村民,走动的人不是很多。

往年,这条路可是从正月十三凌晨就会喧闹起来。大约从零点开始,临时支起的摊子便占满了村道两侧。龙虾、海参、南方螺;芥菜、辣椒、胡萝卜……延伸300多米的货物摊子,装下了数千户人家的心水食材。两三个小时后,街上已经被堵得水泄不通,叫卖杀价的声音此起彼伏。经历一整夜的熙熙攘攘,这些新鲜的食材从商贩手上转移到各家各户,将在数小时后摆上餐桌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而等到中午宴席大开,从旦场镇到王村的旦青路,短短三公里,开车却要一两个小时。年例最盛的时候,连带着边上的国道G228,能从几公里外的陈村直接塞到旦场。

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是年例的主旨。图为历史图片。陈慧棠 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因疫情防控需要,容易造成人群聚集的年例活动停办了。

“防疫至关重要,我们自然是拥护政策的。但这几年不做年例,感觉还是有些冷清了。”上园新村的华叔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往年年例,他一个人就能鼓捣个十几二十桌的饭菜出来。两年没做年例了,趁今年疫情形势还算稳定,他终于忍不住在家里备了两三桌,把儿孙和一些最相熟的亲戚喊了过来,过了个简单的年例。

对旦场人龙盛来说,年例或许是个比春节还重要的日子。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地工作的他几乎每年春节都要留守值班,等到元宵节前几天再回乡过年例。而不办年例以后,他回家似乎少了一个理由。

“粤西地区春节少有集中走亲戚的习俗,做年例邀请亲友共聚,几乎是一年中唯一且最直接有效的来往途径了。”谈及“不做年例”的感受,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杨金龙和王光辉都感慨“少了一些乐趣”,他们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还能像以往一样,守着新岁,候着年例。

变化

大聚变小聚 宴请变公益

正月初六,是观珠镇和平金竹园村的年例日。受疫情影响,加上村里天天宣传,村民都很自觉没有宴请亲戚朋友。

“一家人吃了饭,就到隔壁家拜拜年、聊聊天,也是难得的舒适。”村民黄大哥说,年例不请客以后,很多人家里都是大聚变成小聚,叫上三五好友闲坐,来往联络的惯例也没落下,感觉挺好。

“每家每户至少要三五桌饭菜,多则几十桌,操办下来真是累得几天都回不过神。”陈村街道陈村村民李明古说,如今年例日家里人会选择在院子里围着烧烤,比之前忙前忙后可轻松多了。

大聚变成了小聚,年例的民俗也在简化。羊角镇鸡公口年例极其盛大,涉及四个村委会,有数万人参加。今年各村庄一切活动简化,不宴客、不游神、不燃烧鞭炮、不搞大型祭祀、不开展文艺演出,只保留了小型家庙的祭祖活动。有些家庭将年例宴移到酒家举办,也就两三桌亲友小聚,这些都会提前报备。

粤西不少地方的年例都有丰富而热闹的民俗活动。图为历史图片。骆伟玲 摄

趁着年例暂停的契机,电白很多地方加大文明新风尚宣传,呈现出新的亮点。虽然不办宴席,但乡贤们为村子建设筹资捐款的事却没有停下来。趁着年例期,他们拿出了办年例的钱,帮忙村里开展助困助学、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事业。

“相比花钱办年例,把钱捐给社会,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量,我们更开心。”高地街道中海社区福建村的李绍说,近年来他响应号召不办年例,却在年例期累计捐资超180万元。

不少受访人表示,年例操办者无论身心或经济都颇受其累,而赴宴者如同“赶集”,海吃海喝之下也是乐中有苦。如今把年例办成小型聚会,办成聚乡贤之力推动乡村发展的“节日”,精简之下又不失情意,也是乐事一桩。

防疫

基层干部的特殊年例

“今年我们的年例活动,就是做疫情防控志愿者。”春节期间返乡人员多,尽管不提倡办年例,但一些乡村还是可能会出现人群聚集的情况,因而基层疫情防控也是严阵以待。观珠镇党委委员香婷婷介绍,该镇以网格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组织全镇1308名网格员投入防疫一线工作,科学、有序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春节和年例织牢疫情防控网。

网格员挨家挨户开展防疫宣传等工作。受访者供图

高铁站、卫生院、党群服务中心……今年春节,邓耀富是在这几个地方度过的。他是观珠镇义工团的团长,为了协助镇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每天组织义工开展防疫工作。填表、测温、查看粤康码、协助核酸采样、登记返乡人员信息,义工们经常一站就是一整天……“我们站好自己的岗位,过节希望所有人都顺顺利利。”邓耀富笑呵呵地说。

正月初一至今,观珠镇共出动网格员5000多人次,核查涉疫人员数据1169条,发动群众开展核酸检测采样824人,线上推送防疫知识1625条次。

“别人在过节,我们在‘过关’。”香婷婷笑称,春节的工作比平时更紧张。年初一晚上,她刚端起饭碗就接到了会议通知。年初三,镇党委组织全体网格员投入卫生保洁、交通疏导、疫情防控排查等工作。进入年例期,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少聚集少扎堆,又成了网格员工作的常态。香婷婷说,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是区、镇、村各级干部、网格员的特殊年例。她和大家一起在努力,为群众织成一张充满温度的疫情防控网,为过节保驾护航。

思考

年例应轻饮食、重形式、扬文艺

抛开疫情不谈,年例因铺张浪费等缺点被人诟病,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也似乎越来越小。“关系好的亲友,其实不需要靠每年一次的年例来维系。”一些人觉得,年例越发有表演走秀的味道,已脱离了其探亲访友、团聚言欢的原义和本源。那么,在疫情彻底散去以后,年例又该如何重启?

“做年例、看年例、吃年例,是茂名人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是最重要的民间习俗活动,有巨大的亲情凝聚力,也是茂名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型纪录片《年例》总撰稿人廖君认为,年例文化要保留并弘扬,但要合理引导。

专家认为,年例应轻饮食、重形式、扬文艺,推动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受访者供图

廖君建议,“年例活动应轻饮食、重形式、扬文艺”,可基于知名年例文化,打造年例文化旅游,比如旦场村年例“跑神”、电城镇庄垌村“妆春”、鳌头镇飞马村年例、石鳌塘村“走将军”、长坡旧城年例、高州“四大元”年例、杨梅镇常岭村年例、合江镇旺埇村年例、镇隆镇六双花灯、沙琅“三月三”文化节;通过弱化祭祀及宴客活动,加强粤剧、高州木偶戏、鳌头功夫、镇隆八音、化州跳花棚、飘色、旦场人龙舞、信宜采茶舞、合水村“逛井”、电城高脚狮子舞、彭村“火把节”等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与发展。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戴国伟先生认为,不能因“摆排场”的例子否认年例的文化价值。他相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回归理性消费、量入为出,年例自会各家各样、丰俭由人。

虽有可争论之处,但已历千年的茂名年例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正如学者所说:“年例是乡愁的第一归宿。所以粤西人可以不过年,却不能不过年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探索通过年例等这一古老习俗让人们牵挂、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方日报、南方+见习记者】邓建青

编辑 吴思旻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