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曾是垃圾遍地的“软弱涣散村”

广东乡村
+订阅

2021年6月28日这天,是惠州市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党支部书记郑国雄一生中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他走入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并领回了一块代表荣誉的牌匾——观背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也是惠州市本次唯一受到全国表彰的基层党组织。

从垃圾遍地的“软弱涣散村”,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观背村这场“乡村变形计”,和郑国雄是分不开。出生于观背村的他,曾在广西南宁某武警部队服役3年,于1999年12月退役返乡。由于踏实肯干、有责任心,2008年,郑国雄成为观背村党支部书记。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不改军人本色。郑国雄用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军人誓言,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他的踏实、肯干,村民都亲切地叫他“兵支书”。

迷惘

“当兵那么苦都坚持下来了,

难道做村民工作要被‘吓’回去?”

观背村位于博罗西面,占地0.3平方公里,与繁华的博罗县城仅一路之隔。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村民形容观背村的一句顺口溜。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观背村历经三次征地,逐渐成为“城中村”。

进入21世纪以后,年轻的观背村民纷纷外出就业,最多的时候,有近六成村民搬离旧村落。老房子长期闲置,墙体剥落,长满苔藓,整个村落破旧不堪。

城镇化的进程中,既有推力,也有拉力。在观背村年轻人“出走”的同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租金便宜,成群结队涌入这个城中村,他们或开小作坊、或开废品店……有了“人气”的观背村还是一如既往的破败,村里的环境却变得更差了,社会治安也成了村民和周边居民时常担忧的问题。

谈及当年的观背村,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郑国雄记忆犹新。村路泥泞,污水横行,加之遍地垃圾,捂着鼻子的同时还要担心下一步脚该落在哪里。村容村貌不好,观背村的村风民风也备受当地人诟病。如有群架斗殴事件,很多人都会猜想是不是有观背村的村民参与其中。

2010年前后,博罗县城的商业街向村里延伸,一间又一间商铺平地而起。被征地的村民拿到补偿款后,很快就搬到了对面的观背新村住起新房。看着同乡“洗脚上田”,慢慢变得富裕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更加盼着拆迁。

“不仅环境差,那时的观背村组干部还不团结、服务意识差,党支部难以发挥作用。”郑国雄叹了口气。群众对干部没信心,干部对群众没耐心。看着观背村的颓势,生于斯,长于斯,想要做点什么的郑国雄,有一种“有力气使不出来”的无力感。

2014年,观背村被上级部门列为“软弱涣散村”。同年,观背村换届选举。原来的6名村干部,只有郑国雄一个人留任。

面对工作上的难题、群众的不理解,郑国雄也想过要放弃。“想一想,当兵那么苦都坚持下来了,难道做村民工作就要被‘吓’回去?”郑国雄摇摇头,“总有出路。”

觉醒

“观背村不比他们差,

别人能干的,我们也一样能干。”

面对观背村的困境,博罗县委选派了第一书记陈湘驻村整顿帮扶。

“北京798艺术区利用旧厂房改造成综合文化体。我们能否‘移花接木’改造旧村落,将观背村打造成文化部落?”熟悉观背村的情况后,陈湘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时,抛出了他的想法。

“听着这想都不敢想的事,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第一书记莫不是疯了’?”郑国雄说。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村里组织到村情相似的深圳较尾场、东莞下坝村等地考察。较场尾依托海岸线建起了客栈群,下坝村打造酒吧街,两个古村落都成功迎来了新发展。

“这次考察让我体会到了巨大的落差感。”郑国雄说。考察的所见所闻,当地村干部介绍情况时散发出的笃定与自豪,深深拨动着这位履职已有6年的书记的心弦,更在他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观背村不比他们差,别人能干的,我们也一样能干。”

有了前进的方向,可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

“村里好不好,富不富,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郑国雄意识到,想要“干事业”,首先就要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基层党组织,要从改变观念入手,给村民们树立“主人翁”精神,让观背村的发展成为所有村民的愿景。

改革首先从村“两委”班子内部开始。在郑国雄的大力推动下,2014年以来,观背村党支部从强党性、立规矩做起,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实现对村级事务的全面领导,推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落实。同时,积极把优秀村干部发展成党员,从根本上扭转了村“两委”班子原来“一盘散沙”的状况。

然而,想要发展“文化部落”也没有那么容易。一个月内,村里找了七八拨民间团体到村洽谈,可是对方一看观背村又脏又乱,都不禁摇头。

要“引凤”必先“铸巢”。可是,拓路、绿化、垃圾清理都需要钱,没有钱怎么动手?按照计划村内整体改造需要18万,村民开会讨论,各种提议都有,但没有解决问题。

瓶颈的背后,是智慧。经过仔细分析,郑国雄等人发现改造计划中17万都是人工费用,只有1万是用于原材料采购。

“我们有手有脚,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在这样一种“主人翁”思维的引导下,郑国雄开始带着村干部和部分热心村民干起来。

炎炎夏日里,村民们下午出工,一直要做到凌晨三四点。没有挖土机等现代化设备,就用锄头铁锹一点点做……整治村容村貌的那段时间,观背村的士气十分高涨。有技术、有力气的村民自发过来帮忙;妇女们早早做好饭,送到工地上……

“原来是对着干,现在是带着干。”郑国雄说,脏活累活他先上,“硬骨头”他先啃。慢慢地,观背村的路通了,村干部们也爆发出了不一样的战斗力,民心和信任也随之凝聚。

崛起

“如今,

很多文艺团队想进驻都难觅空间了。”

村内通了路,还需要“打扫干净再待客”。为此,观背村开始整治人居环境,并专门邀请市东坡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的创作团队,以公益的形式为该村度身制订壁画。

“受风俗影响,当时不少村民对在自家墙壁上画画有些抗拒,壁画上墙的工作一时间难以推进。”郑国雄说。壁画上墙,是为全村谋福利的事。为了给村民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郑国雄又领着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在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沟通下,村民们的意识也发生了改变,甚至还有村民自发动手清理墙壁,用行动支持村里工作。

20天后,整个观背村的外墙洗刷一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400多幅、约2000平方米的壁画精彩亮相,顿时成为村民的“心头好”。中国梦、“德法共治”、中华传统故事、与观背村历史紧密相关的“胡衍炼丹”等神话故事画卷皆在墙上缓缓打开……郑国雄等人关于乡村振兴的憧憬,也被画家们描绘在了观背的土地上,一幅幅壁画为观背村带来了新生。村民自豪地在网上“晒”照片,观背村也被网友们称为“壁画村”。

“环境变好了,村里闲置的老旧房屋,就是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郑国雄说,打造“文化部落”,除了营造文艺气息外,还需有文艺产业的进驻。观背村的思路是,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升级留存在乡村的文化记忆,让人“记得住乡愁”。

一户户上门和村民沟通、将废品站或小作坊迁出村去……一番折腾下来,村委统筹了21家老旧房屋。

为了打造一个进驻观背“样板”,体现观背的诚意;也为了让村民看到前景和希望。郑国雄等人花了12天、1.8万元,完成了对一间废弃小屋的“整容”:破损的墙面粉刷一新,《古地漫话》壁画记录了观背的前世今生、习俗故事;院内的杂草一扫而光,精心设计的小水池颇有农家风情;旧瓦罐、竹篱笆,旧物新用,小屋颇具匠心展现了乡村风韵……

这间小屋,取名曰“一亩三分地”。这个名字,即有表明这是一片新的小天地的意思,也有他要好好经营观背村这一亩三分地的决心。

“万紫千红安排着,只为春雷第一声。”在新建的“一亩三分地”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画。而“一亩三分地”的建成,在观背村“文化部落”的打造过程中,恍如第一声春雷。随后,“桃李满天下”庭院随之动工……

村里环境的改善,“一亩三分地”、“桃李满天下”等文化部落建立了起来,给了各个协会、团体一个学术交流、创作、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协会和商家愿意租下这里的老旧房子,改造成他们的活动场所和工作室。

竹篱柴门、青瓦白墙,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小院散落村中,一幅幅彩色壁画点染村道,一家家文化团体进驻,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文化驿站冒出头来……如今,观背村已有67家文化团队进驻。

“观背村的文化气氛很好,这里幽静,离县城也近,村民们十分热情。是我们这些文化团队很好的选择。”首批进驻团队之一的创·享·家沙龙负责人吴文涛笑着说告诉记者,当初也是被郑国雄等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打动,才下了进驻的决心,而现在很多新团队想进来都已经难觅空间了。

腾飞

每年吸引近50万游客

前来游览村集体收入超60万元

文艺协会的入驻,文化产业的兴起,每年吸引近50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观背村游览,带动了村里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4年的不足3万元,增长到目前的60多万元。

让郑国雄感到更加振奋的是,凭借着文旅产业的发展,观背村的老房子租金翻了好几倍,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们不再盼着拆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村子的发展逐渐上了正轨,形成了特有的“观背模式”,但郑国雄仍不满足,在他看来,观背村还可以走得更远。一有时间,他就自驾去广西黄姚古镇、湖南凤凰古城等地,学习当地的发展理念。在他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张各地古村落、古镇的照片,而这些照片,又逐渐变成了现实落在了观背的地图上……

2018年,市新华书店首次入驻行政村,“观背书吧”的建成让既方便村民在家门口看书和买书,又提升了村里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博罗的“网红打卡点”;补充完精神食粮之后,可以走进村里的美食街,这里汇聚了博罗地道的风味美食,可以从街头吃到街尾;夜幕降临,村里亮化美化的灯光打在壁画上,让其在夜色中有着更沉静的力量;村里的美术馆与游客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志愿团队将进驻其中,搭建起观背村与游客之间的桥梁……

除了一个个已经落地的项目,郑国雄内心的“小蓝图”还在不断地描绘之中。

“目前,我们正在修复建设观前桥商业小街。”郑国雄告诉记者,这条长140米的小街曾是周边乡镇进入博罗西城门的必经之地,由此便衍生了繁华的商业街。曾经这里商铺林立,手工业发达。

为了让这条被时光淹没的老旧巷道重焕光彩,观背村已经启动了修复计划。初步改造后的路面宽约2米,在保留石板路的基础上,两旁铺设了大理石路面,沿街两旁的住宅外立面也贴上了灰色瓷砖。

“我们现在正在打算招商。”郑国雄说。除此之外,观背村还将在小街街尾修建一座钢结构桥梁,连通村里的观光道,构建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吸引客流和资金流。

“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还准备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停车场,解决观背村的停车问题。路面也要铺上柏油,让游客走得更舒心。”指着一片空地,郑国雄憧憬满满地说。

从进村不是村的“软弱涣散村”到村民喜闻乐见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需要走多久?郑国雄用亲身经历写下了答案——7年。

如今,这场乡村“变形计”还在继续……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   海

来源: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