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雪的声音!声音采集者寇爱哲的冰雪故事
2022年2月13日,北京下的这场雪,让这座城市仿佛穿越了时空。
就在前段时间,寇爱哲也“穿越”了一把时空——离开家乡15年的他,鼓足了勇气,在大雪天里,回东北走一趟。
他来到了长白山深处,在这里待了三天的时间,采集雪的声音。他感受到了一种“永恒感”,也想起了属于他的冰雪故事。
雪中的寇爱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跟拍了寇爱哲的这段经历,并于2022年大年初二在农业农村频道《听乡音过大年》中播出。
身为“80后”的寇爱哲是吉林人,是故事FM的主播。故事FM是一档以声音记录故事的播客节目,因此寇爱哲将自己定义为“用声音来记录故事的人”。
冰雪,使人内心宁静;冰雪运动,让人热血沸腾。
北京冬奥会正在进行时。寇爱哲感慨,在中国,冰雪运动早已不是属于东北人特定季节的运动,他感叹于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达成之际,我们实现了推动冰雪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转变。
雪的声音,很有趣
2021年12月,寇爱哲得到了长白山管委会的批准,进入到保护区来收集自然的声音。
那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寇爱哲全副武装,穿了四层裤子。带他进入保护区的,是黄松蒲管护点的组长徐贵华。一路走下来,徐贵华给寇爱哲指出雪地上是什么动物的足迹,比如熊的足迹,梅花鹿的足迹。临近中午,天上忽然飘起了大雪。他们走过的痕迹,分分钟就被雪覆盖上了,寇爱哲的“脸都冻麻木了”。
寇爱哲录下了漫天飘雪的大山深处最安静、最原始、最古老的声音。
“护林员徐大哥说这只算是中雪。但雪量对我来说刚刚好,足够好看,是鹅毛大雪,又不是让人难受的暴雪。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录了好多声音。”寇爱哲说,他还和徐贵华“身份互换”了一下,寇爱哲负责记录巡护路线,徐贵华拿着录音机采集声音。
雪的声音,很有趣。
飘雪时,它的声音是“安静”的。寇爱哲说,飘雪就是没有什么声音,但他就是想录下这个安静的声音。
城市和森林里的雪也不太一样。森林里的雪都非常松软,因为没有人经过,去把雪踩实;但城市里因为有车和行人经过,所以积雪都压得非常实。“你在城市里踩雪的声音,跟森林里就不太一样。”寇爱哲说。
采集雪的声音。
寇爱哲发现,森林中有的树心是空的,当风吹过,它响起内部断裂的那种“嘎吱嘎吱”的声音;他还第一次发现,当夹杂着雪花的大风吹过树林,有点像大海波浪的声音;即使那么冷的天,也有很多鸟叫的声音……当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反倒突出森林的宁静感。
寇爱哲说,这种宁静感的奇妙在于,很难分清楚哪些是声音,哪些是安静。或者说,当你在森林中独处时,安静与声音,本就互为呼应。
回去的路上,寇爱哲让徐贵华先走,他留在后面,自己待了一会儿。
他站在这里,录下了漫天飘雪的大山深处最安静、最原始、最古老的声音。
“这里的声音在10年前是这样,100年前也是这样,在100万年前应该也是这样。这种永恒感和时间的停滞感,很有意思。”
和大自然连接,太美妙了
2007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寇爱哲来到了北京。从瑞典国家广播电台到加拿大电视网CTV驻中国站,他曾在外媒工作7年。2016年,他开始做播客,2017年成立故事FM。
如果不是拍《听乡音过大年》,寇爱哲在离开家乡这15年间,几乎没有过在东北待这么长的时间。
作为故事的收集者,寇爱哲琢磨着,当隔一段距离看故乡,会发现充满了故事,某种程度上,家乡也是养分的给予者。
如果让你选择你理想的生活地,是在海边还是森林里。寇爱哲的答案永远是森林里。
黄松蒲管护点组长徐贵华和寇爱哲。
他在吉林省舒兰市的矿区长大,那里挨着长白山的余脉,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抑或他跟小伙伴玩耍,都喜欢往林子里跑。他有太多关于森林的美好记忆。
“在东北的森林里独处的时候,那种安静,和自然的连接感,太美妙了。”
而对于护林员来说,与无聊作斗争,“数着日子来过”,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寇爱哲接触到的一位护林员负责的工作是在瞭望塔上守塔。这位护林员说,守塔的生活是单调的,往往一守就是一个星期。这一周里,塔上只有两个人,前三天在晚上休息的时候两人还能唠唠嗑,但可能三天之后也无话可聊了。
他们所在的瞭望塔上是能看到自己的家的,他们家所在的镇是二道白河,晚上灯火通明。
“他能看到自己的家,但就是回不去。”寇爱哲说。
回到北京后,这些关于雪的声音,被收入故事FM的音效库。有朋友想拿来作为睡前听的白噪声。闭上眼,放空心,屏住呼吸,听雪细细地飘,可以听出内心世界的寂静。
“像踩在雪上的声音,水流下来的声音,蛮适合睡前听。现在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压力比较大,睡前都想听一点让自己感到安心的声音。”寇爱哲说。
每个东北人都会“打出溜滑”
与森林、与大自然的深度衔接,以及静心听雪的体验,大部分都是寇爱哲从小就有的记忆和感受。这次算是将这份记忆重新找回来了。
身为东北人,寇爱哲在童年并没有去专业滑雪场的概念,老家那边山多,他们就因地制宜,只要有山坡的地方,基本上就可以找到长长的冰道。这些冰道往往是孩子们给滑出来的。只要玩得多,雪被压实了,慢慢就变得光滑,当雪一点点融化,就变成了冰面。这时候,拿着自制的冰爬犁,一路滑下来,十分刺激。如果没有什么设备,随手捡个碎纸壳、塑料布,往地上一放,也能玩上几个来回。
寇爱哲说,“打出溜滑”,也是他们的日常——看见马路上短短的一段冰道,他们总忍不住张开双臂,一脚前一脚后,来个标准的出溜滑动作。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吉林人朱广权也在《冬日暖央young》节目里直言,“我们上学都是打出溜滑去的”。
“所以我们的平衡感都挺好。”寇爱哲笑说。
工作的时候,寇爱哲经常“脸都冻麻木了”。
寇爱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滑雪,已经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了。那时他读高中,全家人第一次去专业的滑雪场滑了一次雪。“在那个时候,普通人是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冰雪运动的。它一度属于贵族运动。”而与之相比,寇爱哲记得,他在加拿大电视网CTV工作时,很多加拿大同事称他们从小就玩冰壶等冰雪运动。
不过,近年,在中国,冰雪运动已然成为大众运动。据2022年1月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尤其是北京冬奥会的召开,相信更多人会发现冰雪运动有趣之处。以后冬奥运动员最好走出东北,能从全国各地发现苗子。”寇爱哲说。
【采写】刘长欣 曹嫒嫒 实习生 陈闫龙雨
【视频拍摄】张晋
【视频剪辑】实习生 陈闫龙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