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2月13日,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将迎来新校园。作为珠海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小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集聚首都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名师资源,学生群体不仅包括横琴本地学子,还有港澳跨境学童以及外籍生源,这样一所“硬核”学校究竟建设情况如何?
开学临近,南方+带大家走进校园,一同揭开这所新学校的面纱。
子期实验学校即将投用。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文化强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步入子期实验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镌刻着文化主题词的Hello墙,一盏灯寓意着子期的教育如一束灯,照亮孩子的人生路,这也是新校园的留影打卡地。
走进校门,“为理想而教,为未来而学”醒目大字映入眼帘。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据了解,“子期”的一名源自“伯牙鼓琴子期聆听,知音难觅”的典故。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还有另一所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去年9月1日,子期实验小学正式开学,由于校区尚未建成,学校在伯牙小学借址办学,“兄弟学校间相互学习,齐头并进,一起为横琴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德育主管王祯说。
往里走发现,校园中处处充满着人文气息。例如,教学楼建筑的高山流水景观设计,出自中国十大古曲“高山流水”;路演广场仿照古罗马剧场,让学生的艺术展示、歌舞表演犹如置身罗马时代的繁华绚烂;整体校园以绿色为总基调,既起到保护学生的视力,也让学生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成长。
子期实验学校校园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王祯介绍,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还会定期举办音乐会艺术展、朗读者比赛、体育擂台赛、语文数学擂台赛等,让学生通过每周争擂主这样的形式去学习,在一种快乐打擂的环境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除一般课室外,学校还开设了专业教室,实行个性化教学。在校园电视台,学生可以进行现场直播和节目录播,家长通过孩子们主持的电视台,了解学校的日常生活,通过班级电视台的摄制,让学生才艺得到充分展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现代化风格的校园。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在陶艺教室,千奇百怪的陶制模具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学校专职老师会进行陶艺课程的讲授和开展陶艺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制作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
在阅读活动中心,“阅读·童年”等一系列活动将结合美术、语文等学科,让孩子进行阅读式插画创作,“插画能够把孩子们读的东西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很好的一种展现形式,同时进行了学科融合,是真正的沉浸体验式学习。”王祯说。
舒适温馨的阅读空间。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储师育才 课程课堂巧思妙想
子期小学的学校文化为“理解教育”,秉承“为理解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善于理解,勇于创造的未来人才”,学校重视具有“理解教育”特色的课程、活动、教学的设计,探索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宽敞明亮的走廊上,处处是励志标语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据了解,学校办学规模为48个班,目前已招收411名学生,1—6年级共设15个教学班,任课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1人,高级教师2人,市区级骨干教师2人。
先进的教学设备,老师可直接用手在黑板上写字。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港澳籍和外籍学生的教学质量,学校目前正研究设计分层次教学,针对零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会利用假期进行“一帮一”教学,开学寄语时也会鼓励这些进步较大的学生上台发言。
此外,学校还设计了一系列琴澳特色课程,人文底蕴类的“琴澳情”课程、科学生态类的“琴澳岛屿”课程、探究实践类的“琴澳桥梁”“琴澳运输”等课程,培养学生社会学习、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让学生了解琴澳,爱上横琴。
除了在课程下功夫,子期实验小学的课室也充满现代科技感。
走进被称作“宝藏式”的教室,淡绿色的背景映入眼帘,配以曲线墙面的颜色变化,从浅到深,波浪前进,寓意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宽敞明亮的教室。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在正前方,智能纳米黑板可实现无尘化,中间的大屏幕集合了投影、电脑、书写、教学辅助等多个功能,同时,黑板还设置了录课系统,学校可通过纳米黑板进行录课和巡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每个班级门口都设置了展示平台。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午休期间,在教室的三面墙中下方,拉开柜子,一张张可放置午休推拉床可供学生休息。“一个班级的学生大概是30人左右,这些午休床可满足所有学生的午休需求。”王祯说。
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学生的午休“神器”。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记者】吴冠霖
【摄影】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