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遗址 | 岁月无声 古道有迹
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信宜古驿道历经沧桑,繁华落幕,全貌难寻,仅存部分旧址、遗址散落在信宜古驿道沿线,让我们走进古驿道,寻根究底,追怀昔日的风采。
窦江亭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该亭不但为来往商旅提供遮阳避雨、待渡小憩场所,还是古驿道上的重要标志。
秀毓亭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德乔村,1923年林秀奇所建。据说,林秀毓和林秀奇是两兄弟,小时候兄弟俩放学回家途经渡口,恰逢大雨倾盆,无处躲避,全身被淋湿。这时秀毓对秀奇说,若将来飞黄腾达,要在此修建1座亭子,方便行人休息。后来林秀奇成为广州宪兵司令,于1923年在渡口处修建了1座亭子,并以其兄秀毓命名,名为秀毓亭。
冼太夫人庙位于信宜市水口镇横茶村,建于清朝早期,前座清道光十二年重修,坐西南向东北,砖木结构,面阔间13.6米,进深30米,面积408平方米。青砖墙,硬山顶,阴阳合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山墙外部楣保存有灰塑草尾、蝙蝠、花草等图案。头门与二进拜廊的前檐设石柱础与圆形石檐柱,其余均为砖砌方柱,灰浆批荡。二进拜廊与后座采用勾连搭结构,相邻的柱间以月梁联系,上承泄水石槽。2011年4月14日信宜市人民政府公布冼太夫人庙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遗址位于池洞镇岭砥村,据村民回忆,清朝末期岭砥旺岭村村尾有专供人抽大烟的营业场所,叫做烟墩脚(烟墩铺)。当时驿道的轿夫或脚夫路上休息时,第一时间不是喝水吃饭而是美美地吸上一筒大烟,直到国民政府禁烟后才取消这个专供路人抽大烟的营业场所。现今烟墩铺遗址难以考证,仅剩一段古桥遗址,桥宽约0.6米,长约8米,高约2米,共两节,每节由3块石板组成,目前保存完好。
立石驿(掘洞驿)遗址位于信宜市怀乡镇平梅村委会汛地村,明万历五年(1577)于此设驿站,清末废除驿站。民国初年,该村人士陈赞卿购得此地重新建房居住,名“大亨屋”。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粮仓。“大亨屋”也是革命烈士陈文炎故居,建筑尚存。遗址存土墙砖,长33.5厘米,宽15.8厘米,高9厘米。
文昌阁(怀新书院)位于信宜市怀乡镇怀乡小学校园内。清朝咸丰三年(1853)怀乡巡检司撤销,巡司陈荣让出其书塾基址,并邀集邑人宁象雍、林昌仁、张延琏、高泰安、潘明扬、周敦等出资倡建,成曰怀新书院。该建筑为土木结构,面宽三间,二层,三扇拱门,当面二砖柱。面宽14.2米,深7.8米,占地110平方米。文昌阁又是怀乡起义指挥部旧址,1927年12月15日夜,中共信宜县委以此楼为指挥部发动怀乡起义,攻克国民党七区团局和二区区署,成立怀乡区苏维埃政权。1983年信宜县人民政府公布“文昌阁”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2月,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维修加固。(详见茂名史志微信公众号各辑视频栏目《怀乡起义》)
官渡头渡船屋位于信宜市怀乡镇中堂村委会下寨村的黄华江边,是东北驿道要津渡船夫的住所。该船屋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一厅两房一厢房,面阔三间深两间,面宽15.2米,进深6.1米,占地面积92.72平方米。硬山顶,龙船脊,阴阳合瓦,二步梁架,青砖墙,砖柱础,墙壁上有壁画,木质大门,花岗岩石质门栏。大门左右两旁各有一块云石碑刻,左边为官渡头义渡碑记,右边为义渡题名碑。它为研究我市清代黄华江的水上航运事业和码头史具有重大的意义。2013年3月,官渡头渡船屋被列入“信宜市不可移动文物”。
筶杯岭茶亭位于信宜市茶山镇滩垌村筶杯岭山坳,与贵子镇一山相接壤,是信宜东北驿道上重要的驿站,供过往官员、商贾、挑夫及行人歇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修辟信宜东北驿道时由邑人张文鸿倡议修建,20世纪90年代建设茶贵公路时由怀乡张姓族人倡议重建。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恩科乡试举副贡邑人李世芳省试过此岭时诗一首:
鸟道盘空万仞悬,行行已到此山巅。
嘉名论定曾稽古,佳句携来欲问天。
一径烟深迷去路,千岩松响杂奔泉。
登梯共是青云容,笑语伊谁捷足先。
函关古街位于信宜市贵子镇函关村,是明代关塞函口所遗址的其中一段。此街仅存长300米,宽150米范围,四面环山,呈长方形。设有四个门,东门在东门坑,西门在西门角,南门在公路旁,北门靠虎尾岭。城北的山坡上有一段名叫“跑马坪”的山路,长1000多米,宽70米,是当年跑马练兵的地方。遗址现坐落在省道S369线公路旁,新中国成立后城墙已被拆除,仅存墙基,残存的城墙基为沙质砖结构。
太保庙位于信宜市贵子镇西门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纪念陈璘将军平定两广匪患而修建,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1995年,“太保庙”作为文物古迹旅游点。2011年4月,“太保庙”公布为信宜市文物保护单位。群众把陈璘作为保护神,每天都有不少善男信女前来进香膜拜。
古榕树位于信宜市贵子镇贵子村,据传该树树龄已有300多年,树根粗壮,枝叶茂盛,树冠巨大,树底是该村村民夏天休闲纳凉的好地方。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来,该树已成为代表社伯公(神化)标志的风水树,每当有重要节日,村民都会在圩头社伯公大榕树上挂灯笼、拜祭、祈福,常年香火不断。
在信宜市贵子镇石马行政村大坑口与罗定市加益镇的交界处有一棵枫香树,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这颗老树已有百年历史,一直作为信宜与云浮罗定交界点的标志。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