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一份经济调查见证横沥商贸繁荣,横沥老街展馆开馆迎客!

横沥文化莞家
+订阅

打造共享文化空间,让文物“活起来”。1月28日上午,位于横沥镇恒泉社区新埠正街10号的老街展馆揭牌开馆迎客。与此同时,由镇文化服务中心与恒泉社区共同策划的“印象·横沥—横沥镇历史文化图片展”开展,不少图片资料是首次展出,旨在挖掘横沥的历史文化,展现横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呈现一个不为人知的横沥。横沥镇委副书记张超出席揭牌仪式。

△横沥镇委副书记张超出席揭牌仪式

八十年前一份经济调查见证横沥商贸繁荣

春节期间,老街展馆投入使用后的首场展览为“印象·横沥——横沥镇历史文化图片展”,将展出横沥的老照片、历史文化资料图片等30多幅,从精选出来的这些图片资料中,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横沥的历史脉络,包括横沥渡头的出现、横沥渡到横沥墟及横沥新墟的发展、五百年牛墟的历史变迁、“小城大爱”城市精神的历史传承、新埠正街昔日的繁荣景象等,部分图片资料是首次展出,旨在挖掘横沥的历史文化,呈现一个不为人知的横沥。

△印象·横沥—横沥镇历史文化图片展

本次展出的图片资料中,有一份来自1942年《广东省银行季刊》关于全省各县经济调查的报告,其中关于东莞横沥新埠的调查统计,见证了八十年前横沥商贸业繁荣的景象。报告详细记载了横沥新埠各行业发展的现状,包括米业、饼食业、缸瓦业、药材铺、海味店、洋货、缫丝业、茶楼等行业店铺的数量、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等,且经营均“多获利”。据记载,横沥以前运输有“广九铁路”和“各段公路”,“堪称便利”,商贸流通的货品,如白糖、洋面、药材等由“省港办入”或“东江上游办入”,而本地出产的米、缫丝则“足供自给”,且还有“盈余远销邻县”。

△1942年《广东省银行季刊》在广东各县经济调查报告中关于《东莞:横沥新埠》的调查报告,可见当年横沥的繁荣景象。米业、饼食业、缸瓦业、药材、海味、洋货、缫丝业等甚为兴盛,还有茶楼多间。货物除自产外,多从香港入货。

△1942年《广东省银行季刊》在广东各县经济调查报告中关于《东莞:横沥新埠》的调查报告,可见当年横沥的繁荣景象。米业、饼食业、缸瓦业、药材、海味、洋货、缫丝业等甚为兴盛,还有茶楼多间。货物除自产外,多从香港入货。

△1920 年《新民报》报道爱心人士为横沥新墟办学募集经费,在横沥捐资办学,开启民智的善举。

△1927年,广九铁路横沥车站。从图中可以看到九十多年前横沥车站的基本面貌。

△1987年,四面八方的人来横沥趁墟。图为横沥火车站上落客情况

△1993年,横沥火车站。

共享文化空间让文物“活起来”

横沥新埠正街建于1929年,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商业街,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全长100余米,宽约10米,是东莞乃至珠三角保存较完好的古骑楼群。横沥老街展馆位于新埠正街10号,是结合街区历史文化特质,活化历史文化街区而打造的共享文化空间。

△1970年前后横沥新埠正街繁荣景象

据了解,老街展馆投入使用后,除了春节期间举办的“印象·横沥——横沥镇历史文化图片展”外,接下来还将策划推出“战地记者——黄朱汉新闻通讯、摄影作品展”、“奥运健儿黄美顺生平展”“抗日名将香翰屏事迹展”等横沥历史文化名人展,通过展览讲述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不断丰富老街的文化活动,传播横沥的真善美。

△充分运用横沥镇新埠正街文化空间举办历史图片展

“横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展览展示,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不仅能活化历史文化街区,还能够激励后人,其意义重大。”横沥文化服务中心李漪舟表示,比如战地记者黄朱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任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参加了百团大战、开国大典等重要战役、会议的采写和拍摄工作,是一位重要的红色代表人物。不仅可以策划推出红色展览,还可以建设红色展馆,以此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这也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实际行动。

据了解,展馆对外开放后,横沥镇文化服务中心还将与恒泉社区针对社区群众的兴趣爱好,广泛征集作品,举办美术、书法作品展,开展文化艺术沙龙,不断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