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墩、含墩量、一户一墩、一墩也不能少……连日来,网络热词“墩”气十足,“冰墩墩”住进了热搜榜;线下商店门口“墩”位惊人,寒风中等待数小时的人群队伍长得望不到边。
纵观历届奥运会,吉祥物一跃成为“冬奥顶流”,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更何况,这样有“冰雪范儿”的吉祥物,却出自罕见冰雪的南方团队——广州美术学院(下称“广美”)设计团队。
对于设计团队而言,这也是一次“冰雪奇缘”,打破了外界认为“没见过冰雪的南方人难以胜任冬奥会吉祥物设计”的成见。
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门外,市民排起长龙。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摄
“熊猫是最正确的选择”
“奥运会吉祥物如此火爆,应该是史上首次。”卖到断货、全网刷屏、全球热捧,“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美教授曹雪表示始料未及。整整10个月的奋战,从来自全球38个国家的5816件吉祥物设计方案中层层突围,“冰墩墩”的火爆程度依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作为奥运会形象大使,吉祥物往往在赛前发挥宣传造势作用。待奥运会正式开幕,大众目光会转向比赛项目,对吉祥物的关注则逐渐淡去。
但“冰墩墩”没走寻常路。“奥运会开幕了,它反倒越来越火。”设计团队总执行、广美副教授刘平云认为,中华文化元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功不可没,“熊猫是最正确的选择”。
“冰墩墩”。南方日报记者 姚昱旸 摄
圆滚滚的身形,穿着冰晶外壳,色彩明亮的“冰丝带”扣在头盔上,“冰墩墩”憨态可掬而倍显科技感。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冰墩墩集中华文化精华和特色于一身,一定会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亲善大使。”
在曹雪看来,“冰墩墩”受到追捧,也因为当前正遇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形势紧张的寒冬,人们有荣誉感、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国际盛会,期盼繁荣与美好。“寒风中苦等数小时,图什么?图这一刻,手里捧着温情与暖意。”曹雪直言自己也深受感动,“这就是艺术和设计的力量”。
北京街头,“冰墩墩”成为大家喜欢的合影主角。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摄
摩纳哥亲王想为家中双胞胎带回一对“冰墩墩”,日本记者为其“带货”,美媒记者连日在社交媒体晒照……“跨越国界和语言,全球友人把奥林匹克精神与爱都带回家。”曹雪表示,“冰墩墩”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大使,视觉表达已胜过千言万语。
师生团队年龄涵盖老中青
由曹雪带领的“冰墩墩”设计团队共14人,一半老师一半学生,年龄段涵盖“60后”至“90后”。
“老中青年龄结构,是我特意为之。”除了保持设计的成熟度和新鲜度之外,曹雪坦言,设计吉祥物的机会千载难逢,希望带上学生一起参与。“我既是战斗员,也是指挥员,相信学生们能从中收获珍贵体会。”
2018年10月11日,创作团队第一次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这门特殊“课程”中,师生团队不断经受考验。
10个月里,设计方案历经21次大修改,无数次小修改。从初稿“冰糖葫芦”到“冰熊猫”,团队花了2个月时间才从麋鹿、老虎、兔子等多种动物形象中敲定下来。
设计团队开会修改方案。受访者供图
此后,团队再次陷入漫长的探索过程。
前有1990年亚运会“盼盼”、2008年奥运会“晶晶”,这次如何做出一只与众不同的“熊猫”?又如何突破黑白颜色,为恰逢春节的赛事添一丝红火?团队扎入纷繁资料中,比对上万只熊猫形象,不断创新。
“阅熊猫无数,才有了独特的冰墩墩。”刘平云回忆道,方案修改期间,每周一轮回:前五天加班加点改设计,末两日送到北京,等待修改意见,焦虑已成团队常态。“但凡有一次不通过,就什么都没有了。”
设计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方案。受访者供图
何格也是设计团队一员,当时正在广美读研。“项目保密度非常高,每次都得自己把设计方案送到北京。”设计师化身“方案快递员”,搭乘当天最早航班赴京,夜晚再回广州,这样的来回已有二三十次。
体悟比经历更重要
“这里远离冰雪文化,创作恐怕会有困难。”三年多前,当冬奥组委专家团到广东时,已是吉祥物征集活动宣讲的最后一站,距截稿日期只剩19天。
“或许没见过冰雪的孩子,对冰雪和冰雪运动更有超常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专家团提出的顾虑,曹雪并不服气,当着众人的面脱口而出。
设计团队修改方案。受访者供图
越有质疑,越要向前。从小生长在南京的曹雪,对雪地玩耍仍记忆犹新,但“团队中有七八成师生都很少见到冰雪,甚至没见过”。
于是,团队在广州融创雪世界学习滑雪,提高对冰雪的感受力和敏锐度;到四川观察大熊猫,仔细雕琢“冰墩墩”的设计细节。
设计团队的冰雪体验。受访者供图
“大家对冰雪好像有种天然向往。在北京看到整个首钢湖都冻住了,我们忍不住跑到湖面上撒欢。”在何格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晒雪”照片,言语中透露着兴奋。“现在我们一个个都成‘雪来疯’了,设计吉祥物不但没有‘冰雪障碍’,反倒带给我们更多对冰雪的向往。”他说。
谁说没见过冰雪的团队难以设计冬奥会吉祥物?正如曹雪所说,艺术设计师是角色演员,而非本色演员,体悟比经历更重要。
【记者】姚昱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